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真菌-微藻处理酱油废水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6:41
【摘要】:酱油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其产量逐年增加,但酱油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一类高浓度有机废水,若不加以处理就排放将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利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酱油废水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酱油废水处理技术对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藻因其众多的优点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领域,但关于利用微藻处理酱油废水的文章还鲜见报道。本课题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获得耐污微藻(鉴定为蛋白核小球藻),从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丝状真菌(鉴定为青霉菌),研究微藻、真菌、真菌-微藻体系分别对酱油废水的处理潜力;探究不同微藻、真菌孢子初始接种量及菌藻初始接种比例分别对不同体系处理酱油废水效果的影响,并对处理废水后真菌、微藻、菌藻体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蛋白核小球藻处理酱油废水研究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可以较好的适应酱油废水,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蛋白核小球藻在50%浓度废水和原始废水中分别获得了1.86g/L和2.20g/L的最高生物量,其在原浓度废水中生长更好;对原浓度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量更大,50%浓度废水中COD、NH_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0%、95%、70%、80%,而原浓度废水中去除率也分别达到70%、80%、70%、80%,原浓度废水中色度的去除效果也高于50%废水;不同接种量对废水中蛋白核小球藻生物量、NH_3-N和TN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对COD去除效果影响不明显,而对TP和色度的去除几乎无影响。青霉菌处理酱油废水研究表明:青霉菌对酱油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较明显,NH_3-N、TN、TP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对废水中色度的去除最显著。真菌孢子接种浓度越大,最终获得的生物量越大;三组孢子接种浓度下,废水中污染物的最终去除率基本相似,COD、NH_3-N、TN、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5%、30%、29%、50%;废水中色度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微藻处理体系;不同孢子初始接种量对酱油废水中各营养物的最终去除率基本无影响,但对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有影响,孢子接种浓度越大,去除速率更快。真菌-微藻体系处理酱油废水研究表明:不同真菌孢子-微藻初始接种比例下,菌藻体系最终的生物量接近,均达到2.5g/L以上。菌藻体系对酱油废水中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三组接种比例下,废水中污染物含量都下降明显,COD、NH_3-N、TN、TP的去除率分别都达到75%、75%、67%、83%;废水色度也得到明显降低,去除率达到50%以上。不同初始接种比例对菌藻体系的生长及酱油废水中COD、NH_3-N、TN、TP、色度等指标的最终去除率基本无影响,但对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有影响,真菌孢子:微藻接种比例为1:5000的菌藻体系,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最快。对比单独的微藻组处理废水,菌藻体系提高了酱油废水中的COD、NH_3-N、TN等的去除效果,TP的去除效果也不低于微藻组;此外,菌藻体系极大的提高了废水中色度的去除。菌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分析显示酱油废水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既可用于生物燃料生产,也可用于饲料饵料等领域;真菌及菌藻体系生物质可应用于生物燃料制备领域。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图文】:

流程图,微藻,资源化利用,真菌


但小于两者单独之和[61]。利用菌藻体系处理废水,其生有较大差异,Wrede 等将培养好的真菌-微藻球处理厌显示,真菌和微藻的共培养体系不仅对废水中污染物去物质的产量、油脂含量都具有增效作用,对真菌-微藻示可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备[62]。Guo 的研究也显示在去除方面,微藻和真菌共培养体系的效果要优于单独的微藻培后的真菌-微藻生物质还被用于水热液化工艺生产生物Muradov 等用不同真菌与产油微藻共培养对养猪废水进物去除效果,且共培养增加了总生物质及脂质产量;热液化处理,获得了一系列的生物气、生物炭、生物油等生物质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燃料生产原料[64]。用真菌、微藻等生物处理废水能够有效净化废水,同一步应用,增加其经济效益,实现了废水中 C、N、-微藻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流程图如图 1.1 所示。

技术路线图,微藻,生物质,真菌


第 1 章 前言(6)真菌、微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对真菌、微藻生物质进行分析,其作为生物燃料原料、饲料饵料等资源化方向的潜力。5.3 技术路线本研究总体技术路线如图 1.2 所示

形态图,蛋白核小球藻,显微镜下,形态


用无菌水冲洗小球藻细胞 2 次,离心后将中,控制小球藻细胞接入量使其初始接种量不同,床中 3000-4000lux、30℃、120rpm 条件下培养,每同一时间段取样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及废水水质前需经过离心及 0.45μm 膜过滤处理,实验周期设定水质指标及微藻生物量测定法对废水中 COD、NH3-N、TN、TP、TSS 等指标进色度;具体分析方法见 2.2.4;小球藻生物量测定方法讨论离及鉴定滤液中微藻进行富集分离获得一株纯种微藻,显微的绿色球状体,初步判定为小球藻,进一步的分子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其形态特征如图 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剑青;龚勋;彭阳;张扬;徐明厚;;基于微藻气候生长模型的微藻柴油水足迹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9年07期

2 李洁琼;刘红全;袁莎;;微藻多糖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6年06期

3 曹鹏飞;;能源微藻开发利用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5年10期

4 杨艳丽;;基于开放池培养的微藻生物柴油经济成本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5年02期

5 刘天中;王俊峰;陈林;;能源微藻及其生物炼制的现状与趋势[J];生物产业技术;2015年04期

6 贾静文;;水生微藻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01期

7 胡雪鸿;;试析微藻油和鱼油中DHA的特性及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年23期

8 刘天中;张维;王俊峰;郎莹;张静;;微藻规模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4年05期

9 倪海波;;刘进:激扬青春探索微藻奥妙[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年12期

10 王琴;符笳茵;应月;黎奇欣;黄嘉玲;;废水养殖高油微藻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建朝;周炜;刘惠芬;卢显芝;连宾;;微藻生长和收集驱动碳、氮、磷生物转化的作用机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程奇;吕蓓;沈桂芳;;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意义及其开发价值[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3 程奇;吕蓓;沈桂芳;;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意义及其开发价值[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文国;;超滤技术在微藻生物柴油提取中的应用[A];全国苦咸水淡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建;谢平;高村典子;;超微藻不同类型水体分布状况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郑迪;陈晖;;微藻絮凝沉降采收的优化[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韩江华;王树青;黄玉萍;;微藻油中微量有机氯化物的衍生化GC-MS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食品与环境分析分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王萍;余江;赵亮;苏子艺;;富油微藻在不同污水中的培养与应用研究进展[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6年

9 李元广;王伟良;沈国敏;金建;;异养-稀释-光诱导串联培养——微藻培养领域一项崭新的平台技术[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10 赵鹏;;浅析藻类中提取生物柴油[A];《同行》2015年9月(下)[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家瑞;微藻制油产业化先过成本关[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陆琦;微藻柴油:生物燃料的“潜力股”[N];中国化工报;2015年

3 黄辛;微藻能源“973”项目全面启动[N];科学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白清荣;微藻制油:产业化还在路上[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周慧芳;微藻“吃”碳 变废为宝[N];山西日报;2019年

6 记者 王玉芹 范光年;“微藻”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N];河北科技报;2019年

7 本报两会特派记者 李涛 李标 牛春安 郭敏 刘志刚 本报记者 黄伟伟 刘延正;大力发展微藻产业 变海水为粮田[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8 记者 黄辛;上海交大阐明微藻抗盐胁迫新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年

9 讲述人 鲁东大学教授 全国人大代表 邹宁 整理 本报记者 郭树合 通讯员 王慧;发展微藻产业 搭建“海上粮仓”[N];检察日报;2019年

10 记者 蔡志军;微藻大健康生物项目开工[N];北海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晶;基于脱灰预处理的低脂微藻催化热解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马春阳;微藻光谱辐射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郑禾山;利用头孢抗生素废水培养微藻制备生物吸附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新锋;基于能源转化的沼液浓缩稀水微藻养分循环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5 巫小丹;利用有机废水生产微藻生物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6 彭阳;微藻生物材料对工业污水二价汞的脱除性能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王W

本文编号:2772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72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9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