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新型镍基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20:07
【摘要】:砷是地下水中最危险的有毒污染物之一,严重威胁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的健康。在中国13个省区的饮用水中已检测到较高含量的砷。水溶液中砷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长期接触含砷废水可导致癌症、皮肤病,并可对血管、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迫切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从废水中去除砷。与其它处理方法相比较,吸附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是去除水溶液中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本论文我们制备了镍基复合材料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五价砷(As(Ⅴ),通过静态批实验研究了它们对As(Ⅴ)的去除性能,并通过先进的表征分析手段探讨了它们对As(Ⅴ)的吸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水热法合成了镍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Al-LDH),然后在不同温度下煅烧处理NiAl-LDH得到镍铝层状双金属氧化物(NiAl-LDO),并将它们用作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的As(Ⅴ)。通过静态批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溶液pH、反应时间、温度、初始As(Ⅴ)浓度和吸附剂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NiAl-LDO对As(Ⅴ)的吸附容量远远高于NiAl-LDH,这是由于煅烧处理的NiAl-LDO具有“记忆效应”和较高的含氧量。在不同煅烧温度下的样品对As(Ⅴ)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Langmuir模型计算出它们对As(Ⅴ)的吸附容量大小如下:NiAl-LDO_(500)(198.1 mg/g)NiAl-LDO_(400)(180.9 mg/g)NiAl-LDO_(300)(160.2 mg/g)NiAl-LDO_(600)(121.4 mg/g)NiAl-LDH(60.7 mg/g),在这些样品当中NiAl-LDO_(500)对As(Ⅴ)的吸附容量最大,而且随着煅烧温度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加。然后我们还研究了溶液pH值对As(Ⅴ)吸附的影响,发现溶液在较低的pH值下NiAl-LDO_(500)对As(Ⅴ)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在高pH值下展现了较低的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实验发现NiAl-LDO_(500)对As(Ⅴ)高效快速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实验表明NiAl-LDO_(500)对As(Ⅴ)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自发的过程。与其它吸附材料相比,NiAl-LDO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分离等优点,表明NiAl-LDO对于含砷废水的处理具有巨大的潜能。2.以Ni-MOF为自牺牲前驱体制备了一种磁性板栗壳状空心NiO_x/Ni@C结构复合材料,对比于前驱体Ni-MOF,发现合成后的NiO_x/Ni@C具有高比表面积、分散性好等优点,表明NiO_x/Ni@C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吸附材料。通过静态批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溶液pH、初始As(Ⅴ)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对As(Ⅴ)吸附在NiO_x/Ni@C上的影响。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对As(Ⅴ)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As(Ⅴ)在不同样品上的最大吸附容量大小依次为:NiO/Ni@C400(454.94 mg/g)Ni@C600(342.77 mg/g)Ni@C500(290.89 mg/g)NiO@C300(210.40mg/g)Ni-MOF(133.93 mg/g)。在这些材料当中NiO/Ni@C400表现了最高的吸附容量,这是由于NiO/Ni@C400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较大的比表面积。通过对吸附后的NiO/Ni@C400样品进行XRD表征,发现NiO/Ni@C400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不同pH条件下,NiO/Ni@C400对As(Ⅴ)都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表现出非常广泛的pH适用性。在共存离子干扰试验中发现As(Ⅴ)的吸附过程不易受共存离子的影响,这为NiO/Ni@C400应用于实际环境中As(Ⅴ)的去除提供了支持。此外,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NiO/Ni@C400去除As(Ⅴ)是一个快速和高效的过程。由于材料合成方法简单、超高的吸附容量、以及简便的磁分离方法,使得NiO/Ni@C400在处理处置含As(Ⅴ)废水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图文】:

XPS谱图,XPS谱,高分辨,镍铝


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镍铝层状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水溶液中砷的去除分别为 11.9、11.5、11.0、10.8 和 10.5。LDOx的 pHPZC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 pH 低于 pHPZC时,NiAl-LDH 和 NiAl-LDOx的表面带正电荷,这有利于在其表面上与带有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形成强络合物。

吸附容量,吸附剂,分配系数,亲和力


分配系数(Kd)用于评估吸附剂对吸附物的亲和力。从图2.8 可以看出随着固液比的增加,Kd值的变化很小,表明 NiAl-LDH 和 NiAl-LDO500的 Kd值与固/液比的相关性非常小,这与分配系数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致。NiAl-LDO500的 Kd值高于 NiAl-LDH,表明 NiAl-LDO500对 As(V)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图 2.8 吸附剂含量对吸附容量的影响Fig. 2.8 Effect of adsorbent contents on the adsorption ofAs(V) on NiAl-LDH and NiAl-LDO500(C0=40.0 mg/L, pH 5.0 ± 0.1, and T = 298 K)

溶液pH,表面电势,静电吸引,表面带


500溶液 pH 从 6.0 增加到 12.0 而缓慢降低,最后维持在较低的吸附容量。这可能归因于NiAl-LDH 和 NiAl-LDO500的表面电荷性质以及 As(V)在水溶液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图 2.9b 清楚地显示,pH < 7.0 时 H2AsO42-是 As(V)在水溶液的主要存在形式,而在pH>7 时,HAsO42-和 AsO43-成为主要存在形式。然后通过 Zeta 电势仪表征了材料表面的零点电势,如图 2.6d 所示,NiAl-LDH 和 NiAl-LDO500的 pHPZC分别为 11.9 和10.8。在 pH < 11.9 时,NiAl-LDH 的表面电势为正,这有利于 NiAl-LDH 与 As(V)离子的结合。在 pH<10.8 时,NiAl-LDO500的表面电势为正,这有利于 NiAl-LDO500与As(V)离子的结合。因此,当 pH<pHPZC时,表面带正电势的 NiAl-LDH 和 NiAl-LDO50与带负电荷的 As(V)之间存在静电吸引,所以 NiAl-LDH 和 NiAl-LDO500对 As(V)具有巨大的去除效率。除了相互作用受静电吸引力控制,化学吸附也可能对 As(V)去除有很大的作用[68]。在 pH > pHPZC时,NiAl-LDH 和 NiAl-LDO500的表面电势随着 p的增加而降低,高 pH 值时表面电势变为负电荷。由于表面带负电势的 NiAl-LDH 和NiAl-LDO500与带负电荷的 HAsO42-和 AsO43-之间存在静电斥力,吸引力减弱,所以高 p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ian Zhang;Hong-Bo Guo;Sheng-Kai Gong;Hui-Bin Xu;;Existence patterns of Dy in β-NiAl fro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J];Rare Metals;2016年04期

2 崔洪芝;马丽;曹丽丽;滕方磊;崔宁;;NiAl含量对反应合成TiC-TiB_2-NiAl物相及组织结构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02期

3 王振生;张孟恩;杨双双;郭建亭;周兰章;陈志钢;;NiAl-2.5Ta-7.5Cr-1B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与摩擦磨损特性[J];金属学报;2013年11期

4 ;Enhanced compression ductility of stoichiometric NiAl at room temperature by Y and Cu co-add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2年04期

5 ;Phase and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of Laser Cladding NiAl Intermetallic Compound Coat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1期

6 ;ZrO_2 strengthened NiAl/Cr(Mo,Hf) composite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gy[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2012年03期

7 ;Wear properties of NiAl based materials[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2012年05期

8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B impuriti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iAl intermetallics[J];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2011年05期

9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NiAl Alloyed with Rare Earth Element Ce[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08期

10 谢亿;郭建亭;周兰章;陈红冬;龙毅;;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ew multi-phase NiAl-based alloy during heat treatment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建亭;;NiAl合金高温自润滑行为及其机理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赵丹;孙杰;赵忠兴;;钛合金与NiAl封严涂层的电偶腐蚀行为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宋岩;杨锐;郭正晓;李东;;合金元素在NiAl中占位行为的电子结构理论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尹华意;汪的华;余塘;汤迪勇;阮学锋;朱华;甘复兴;;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直接高温电化学制备及其在NaCl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英文)[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5 Zhiyang Zhang;Hongbo Guo;Hui Peng;Shengkai Gong;Huibin Xu;;Effects of Dy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NiAl Alloys[A];中国材料大会2012第19分会场:高温合金论文集[C];2012年

6 卢恩赦;;应力诱发NiAl合金马氏体相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武汉大学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系列活动之“第八届湖北省给水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Xiaojing Xu;Qiong Wu;Shengkai Gong;Shusuo Li;;Effect of Cr and Re on th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Ni_3Al-base Single Crystal Alloy IC21 at 1100℃[A];中国材料大会2012第19分会场:高温合金论文集[C];2012年

8 朱圣宇;毕秦岭;孔令乾;刘维民;;NiAl基高温自润滑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杨松岚;王福会;;NiAl-TiC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Pengchao Dai;Hui Peng;Yanling Pei;Yue Ma;Shusuo Li;Shengkai Gong;;Improvement in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Ni_3Al Based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IC32 by NiAlHfSi Coating[A];中国材料大会2012第19分会场:高温合金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华;镍基合金NiAl及活性元素Zr掺杂NiAl涂层的制备及氧化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高建军;NiAl-W共晶自组织结构的控制及其微/纳丝和孔列结构的提取与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3 沈琴;钢中富Cu相和NiAl相复合析出机制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4 刘欢;稳恒磁场对Ni_3Al和NiAl基金属间化合物定向凝固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5 高强;几种新工艺制备的NiAl-Cr(Mo)共晶合金的组织与机械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肖旋;两种高温合金及NiAl共晶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7 何君琦;稀土掺杂NiAl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任维丽;NiAl基共晶合金的组织和力学行为及稀土合金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袁建军;热爆合成NiAl/WC复合材料工艺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10 王庆伟;微层TiB_2-NiAl复合材料板材的制备及组织控制与力学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纬;镝合金化镍铝-钒基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化及力学性能[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

2 律志民;新型镍基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9年

3 包文涛;基于可剥离的NiAl LDH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4 周叔强;NiA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与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5 王洪超;NiAl-LDHs和CuAl-LDHs的制备及催化聚烯烃碳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6 王炜程;脉冲电流持续作用下NiAl带筋板锻造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薛佳丽;NiAl-Ag_2Mo_2O_7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摩擦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8 白炎;高频感应加热结合高温自蔓延合成NiAl涂层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9 兰超琦;热塑性变形对NiAl金属间化合物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张恒;电弧熔炼法合成Ti-B(B_4C)-Ni-Al系NiAl基复合材料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6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76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2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