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用网络模型揭示分离膜形态对油滴截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06 22:35
【摘要】:含油废水若未经充分处理而直接排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与传统方法(如离心法、重力分离法和化学破乳法)相比,基于膜分离的含油废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灵活的处理手段,不仅可以达到除油的目的,而且可以将水从水包油乳液中回收并再次利用。尽管膜分离技术有着诸多优点,油滴与多孔膜结构间复杂相互作用的潜在机理却仍不清晰,而此机理的解读对于开发新型分离膜以更有效的处理含油废水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研究将探讨油滴截留和分离膜的形态的关联,以此为分离膜的设计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采用基于网络模型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了分离膜形态对油滴截留的影响。将多孔分离膜在数值上离散为一个由立方单元格组成的体系,并利用其坐标方向建立节-点结构。此离散化处理为数值分析提供了一个具有各种拓扑结构的局部线性空间域。进而将基于有限元法的网络分析和“迷宫”求解器作为互补手段相结合,以探索网络的拓扑结构。本研究对网络的横向尺寸(单元格的数量)进行了优化,以尽量降低可能由网络次级结构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求解方法进行了迭代容差值和预处理方面的优化来提高模型模拟效率。此外,还建立起基于归一化流量的标准来精确判定网络中的活跃单元组(即拥有非零流量的连通单元格群)。若改变各方向上的闭合几率,网络的结构会随之发生改变(如从高度连通型变为直通型)。基于此,以统计方式模拟单个油滴的在网络表面的沉积来研究跨油滴压随横向闭合几率的变化;探究了多油滴沉积(即变化网络表面覆盖率)情况下跨油滴压的分布规律;依据活跃单元组中拓扑特性的相关变化解释了跨油滴压与闭合几率间的依存关系。本研究讨论了一个在过去工作中建立的临界压力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网络模型中,以预测在含油废水处理中油滴截留率随跨膜压的变化。通过比较具有不同连通性的网络的模拟结果,确定出油滴截留率与网络拓扑结构的关系。此外,在不同表面覆盖率的情况下,讨论了废水含油量对油滴截留率的影响。所有的模拟结果均证实,当分离膜具有高度连通的膜孔结构时,跨油滴压可能明显小于跨膜压,从而产生相对较高的油滴截留率。此外,分离膜表面较高的油滴覆盖率可以显著改变其内部结构中压力的分布,从而使油滴截留率降低。有理由相信,此网络模型将会为提升基于膜分离的含油废水处理的性能做出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图文】:

柱状图,油水分离,标题,含油废水处理


稳定存在于水中,较难实现油水分离[9]。(4)溶解油:粒径小于乳化油,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相中,溶解油几乎不改变水的物理特性,不会引起肉眼可察觉的水质变化[10]514-515。因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此类油占比通常不超过总量的 0.5%[11]。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如上文所述,浮油与分散油在水中并不稳定,运用一些简单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便可较为容易的去除,而在水中以液滴存在的乳化油因其较为稳定的物化性质,成为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较难去除的部分,也是含油废水处理后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主要原因之一[12]。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各国对含油废水的处理和排放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一些传统的处理方法已很难达到严格的排放标准,改进和完善传统工艺的弊端,努力开发更便捷有效的含油废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图 1-1 为在 web of science 中以标题‘油水分离’进行检索,并将检索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将运用不同方法实现油水分离的相应文章以年为单位汇成的柱状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油水分离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改善含油废水处理技术这一需求的迫切性。

流程图,化学药剂,除油,流程


图 1-2 一种以化学药剂除油的典型流程[26]19此外,还有主要针对含油废水中乳化油的盐析法,向废水中投入无机盐,以去除乳化油滴外围的水化离子,减小ζ电位,破坏双电层,减弱油滴间的排斥作用使油滴相互碰撞而聚集,从而达到破乳的目的。同时,电解质溶解在废水中,某些金属阳离子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难溶的氢氧化物胶体,在水中借助范德华力吸附油滴,产生凝聚作用[27];很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与一些金属阳离子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从而提高处理效果。化学处理技术处理效果较好,处理速度快,但因为会添加一些额外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加大了运行成本,在反应过程中也可能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1.2.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或同时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和气浮法。吸附法主要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表面疏水亲油、比表面积大的特性,吸附(包括物理和化学吸附)废水中的污染物以达到回收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吸附剂是活性炭,粉煤灰和吸油树脂等[10]517-520。

粒径分布,膜分离法,含油废水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离膜处理含油废水主要基于截留这一策略,即将分离膜作为一种屏障(barrier),让水透过而将油截留,从而实现油水的高效分离。例如,Lipp 等[64]针对基于超滤的水包油乳液(oil-in-water emulsion)处理进行了更为基础的研究,应用动态光散射法探测油滴在水中的粒径分布,尝试揭示浓差极化和膜污染对处理性能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分离膜对油的截留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乳液物化性质的影响;与固体颗粒物造成的膜污染过程相比较,油滴等乳液颗粒由于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发生形变,其截留机理更为复杂。Lu 等[65]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揭示出表面活性剂在油滴截留中所起的作用并根据表面活性剂的空间和电荷效应提出了油-膜间复杂相互作用的潜在机理。Bhattacharyya 等[66]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试以超滤实现油水分离时的性能;Lu 等[67]运用集成系统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及能源利用;Cheryan 等[26]18将以气浮法和膜分离法(见图 1-3)进行含油废水处理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并肯定了膜分离法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盖南;刘懿谦;卢浩;杨强;刘海丽;朱远辰;;剪切水流作用下油滴的变形及运动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6期

2 吴清;黎一锴;康宁;张鹏;;动态惯性力作用下球形油滴二次破碎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9年06期

3 张义科;刘宇;王振波;陈阿强;;旋流分离过程中油滴聚集破碎的动力学分析[J];过滤与分离;2016年01期

4 于同川;范学君;;斜管中油滴流场数值模拟分析[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6年04期

5 罗尔德·达尔;;好心眼儿巨人[J];少年文艺(中旬版);2017年Z1期

6 羊宇健;张伟松;;2016年湖南省高考物理卷中有代表性的两题思路分析及感悟[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7年03期

7 宋璐瑶;;不知何事忽惆怅[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年12期

8 宋颂;;油滴[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7年Z1期

9 武继文;徐红梅;;密立根油滴实验中油滴选取原则与操作要领[J];成功(教育);2013年20期

10 张永红;万然;刘阳;陈国定;;一种旋转圆盘腔内油滴运动特性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强;苏岩;;基于负介电泳的低压油滴驱动[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李善鹏;刘建林;侯健;;轴对称弯液面诱导油滴定向运动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高凤凤;张培利;苑世领;刘成卜;;水溶液中亲/疏水混合表面上油滴剥离机理的动力学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韩云蕊;何利民;杨兆铭;陈舒炯;;几种特殊润湿表面对水下油滴铺展动力学行为的影响[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C];2017年

5 黄瑞福;阮美玲;;油滴天目釉的研究[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6 史仕荧;郑之初;梁楚楚;;油滴在柱形旋流器中聚并性能研究[A];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9年

7 陈三君;吴奇霖;刘硕;许晶禹;;油滴在旋流场中的破碎与聚并研究[A];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8 孙伯勤;袁汉珍;李丽云;裘鉴卿;叶朝辉;;油料种子的MAS NMR[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9 宋圣晗;石静;曹绪龙;苑世领;;球形油滴结构及基于脂肪酸和胺的CO_2响应型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四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7年

10 路今桦;;曜变、油滴和QN毫窑变之新探[A];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优秀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恩;推广油滴引导客户享实惠[N];中国石化报;2019年

2 王莉莉;油滴实惠带动非油增销[N];中国石化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张佳星;想不到!肝脏里的小油滴竟会启动免疫“毁灭”程序[N];科技日报;2019年

4 许静;线下加油可返利 线上油滴享优惠[N];中国石化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李禾;水中油污,再小也能清理干净[N];科技日报;2018年

6 ;军油滴滴不马虎[N];解放军报;2000年

7 谢帮虎(重庆);莫把“曜变”当“油滴”[N];中国商报;2003年

8 吴兴剑 特约记者 庞宝龙;“最美油滴”,用热血为战鹰“加油”[N];中国国防报;2014年

9 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 王泽斌;奶汤究竟是什么汤[N];健康报;2011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宋油滴天目盏拍出7807万元[N];南方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法;水溶液中油滴和固体颗粒电动运动界面效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

2 龙隆;孔隙级油水两相分布及微观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邢雷;旋流场内离散相油滴聚结机理及分离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4 李书义;微油滴供油条件下点接触弹流润滑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5 刘浩瀚;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滴可动条件及水驱油效率变化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李加兴;基于超微细处理的猕猴桃籽油保健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荔;水中油污染物分散与降解机理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陈锰;泡沫驱体系液膜稳定性的分子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刘保君;多杯等流型油水分离器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10 李小兵;基于微泡浮选的多流态强化油水分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剑宏;微气泡对油滴撞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卓;用网络模型揭示分离膜形态对油滴截留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王宇岑;重力油水分离中油滴聚结行为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4 张威;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油滴的稳定性及脱稳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5 董德磊;铝粉/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和油滴燃烧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6 王雪丽;水中油滴运动实验与模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7 孙宝楠;波浪破碎过程对油滴垂直混合的作用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杨拓;油水分离旋流器油滴运动及其破碎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黄璐;油滴/气泡尺度对模拟含油废水气浮效果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2年

10 张朋飞;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油滴运动与聚并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2783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83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b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