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废弃木耳菌糠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09:35
【摘要】:食用菌菌糠是指以玉米芯、玉米面、麸皮、木屑、稻草及多种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栽培食用菌后培养基剩余物。食用菌菌糠主要含有物质是粗纤维、抗营养因子和少量的蛋白质等物质,目前,我国的食用菌工业化企业已达1442家,到2018年食用菌年总产量已在到6000万吨左右,逐年增长的食用菌产量造成了大量废弃菌糠的产生,这些菌糠除部分被用作畜禽饲料、有机肥料、花土外,大部分按传统的处理方法丢弃或燃烧,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导致霉菌和害虫滋生、空气中有害孢子和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废弃木耳菌糠的资源化利用价值,为农业废弃物在抗菌材料领域、能量储存领域以及染料污水处理领域提供应用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并且环境友好的应用路线。本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1)首先,使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法提取出木耳菌糠多糖,通过静电纺丝法将废弃菌糠多糖与聚乙烯醇以质量比2:8制备成纺丝液,在接收板距离15cm,纺丝电压15kV,室温的条件下,制备了聚乙烯醇/菌糠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将其用作抗菌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机械强度测试仪等手段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微观结构与物理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将纺丝液中菌糠多糖质量分数控制在20%时,可以获得表面光滑无串珠的纳米纤维结构,经过气相交联后的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断裂应变和断裂应力显著增强,分别达到了209.2%和5.7 Mpa。最后,分别选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目标菌种通过抑菌圈法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活性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木耳菌糠多糖基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2)其次,将废弃木耳菌糠多糖在氮气气氛中,900℃碳化温度条件下,制备成具有三维结构的烟雾状生物质炭,所制备的碳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2160 m~2/g)和优异的微孔率(其中微孔表面积占60%,孔径主要集中在0.7 nm)。使用废弃木耳菌糠多糖基生物质炭作为电极材料所制备的超级电容器在三电极体系中的比电容可以达到152 F/g(5 A/g),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3)再次,使用黑木耳菌糠胶体作为原材料制备出多孔活性炭,通过氮气吸附-解吸曲线对黑木耳菌糠基多孔碳和黑木耳菌糠胶体基多孔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孔隙度进行了观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两种生物质炭的微观结构。最后使用亚甲基蓝作为目标污染物对其吸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黑木耳菌糠胶体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完全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污水中亚甲基蓝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5
【图文】:

示意图,菌糠,纤维,普及性


图 1. 废弃菌糠多糖制备载银抗菌复合纳米纤维过程示意图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reparation of silverloaded antibacterial compositednanofibers from discarded sputum polysaccharide黑木耳作为生长于我国的一种普及性食用菌,是一种黑色真菌,具有遗传稳

静电纺丝,纤维,多糖,机理


静电纺丝机理图(右上角图),不同多糖浓度下复合纳米纤维SEM图片及直径分布

戊二醛,气相,纤维结构,木耳


图 3. 戊二醛气相交联原理图Figure 3.Schematic diagram of glutaraldehyde gas phase crosslinking电纺机理图及复合纳米纤维表面结构如图 2 所示,可以观察到,木耳多美地混合到光滑的纤维结构中,同时,木耳多糖的浓度是影响纤维结构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煜;康萍;;菌糠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畜牧兽医;2019年04期

2 姜明;刘思格;周思宇;杨睿;;灵芝菌糠提取液对三种植物生长的影响[J];食用菌;2019年06期

3 班雯婷;陈瑞荣;康佩姿;梁磊;;灵芝菌糠二次增效发酵的营养变化研究[J];饲料研究;2017年02期

4 聂莹;赵金红;丁洋;李淑英;刘学铭;唐选明;;废弃食用菌菌糠品质评价及加工适宜性研究[J];食用菌;2017年01期

5 沈莹;高强;时超;刘坤;刘雪松;王升厚;;双孢菇菌糠微生物菌肥对叶菜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6 柳琳;;发酵菌糠是畜禽的好饲料[J];农家参谋;2014年08期

7 林利萍;金硕;周阳;郑立博;刘一;王奕欣;贺海升;;双孢菇菌糠栽培鸡腿菇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3年06期

8 ;发酵菌糠——畜禽好饲料[J];北方牧业;2012年18期

9 刘长宏;;菌糠基肥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天津农林科技;2011年04期

10 ;发酵菌糠是喂家畜的好饲料[J];北方牧业;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丰惟;王春维;韩朋伟;卜小丽;祝爱侠;刘世操;陈帆;;菌糠发酵饲料的开发及对育肥猪饲喂效果的研究[A];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王艳荣;张海棠;郑贺阳;;平菇菌糠饲料营养价值分析[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闯;申远航;王锋;;不同微生物组合发酵杏鲍菇菌糠及发酵条件优化[A];2018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4 林标声;杨小燕;;白玉菇菌糠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发酵饲料制备工艺优化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5 刘世操;王春维;陈帆;卜小丽;祝爱侠;;发酵杏鲍菇菌糠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杨镇;李学龙;李超;刘国宇;刘国丽;;金针菇菌糠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A];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7 陈智毅;曹雪莹;唐秋实;周世明;刘学铭;;金针菇菌糠有机肥对土壤及农作物的影响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陈鑫珠;李文杨;刘远;高承芳;张晓佩;吴贤锋;翁伯琦;;绿汁发酵液和发酵时间对菌糠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A];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9 郭万正;魏金涛;赵娜;杨雪海;陈明新;王轶;程薇;郭鹏;陈华;;杏鲍菇菌糠配制全混合颗粒日粮对波尔山羊生产性能和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0 姜海峰;李俊锋;;白灵菇菌糠的热解利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建;菌糠育苗 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14年

2 钟思源;如何合理利用菌糠制作发酵饲料[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3 陌上玉;菌糠养羊效益翻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4 李玉宏;菌糠是畜禽的好饲料[N];云南科技报;2004年

5 辛长卫;菌糠也可做饲料喂猪[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8年

6 王钊;废弃菌糠华丽转身变“乌金”[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柳知农;菌糠饲喂牛羊效果好[N];湖南科技报;2009年

8 王晓春;发酵菌糠是畜禽的好饲料[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9 薛艳丽;菌糠可作猪饲料[N];福建科技报;2004年

10 薛华;菌糠喂猪有学问[N];河北农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学生;菌糠和堆肥菌糠对铅污染黑土和红壤的修复[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张颖;食用菌/菌糠多糖提取分离构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吴松青;苏云金杆菌与埃及伊蚊的互作机制及其菌糠增效培养基筛选[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4 程志强;菌糠基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邹德勋;以菌糠为调理剂的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及其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周锋利;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与菌糠利用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初m:旭;废弃木耳菌糠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2 杨启航;黑木耳菌糠多糖的抗氧化和降血脂活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3 张羡;水热菌糠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19年

4 牛娜;利用香菇菌糠栽培平菇的配方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耿丹萌;河北省主产区黑木耳品比研究及菌糠综合利用[D];河北大学;2019年

6 董莉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菌糠对废水中铬(Ⅵ)的吸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7 霍朝晨;寒区菌糠堆肥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及腐熟物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年

8 罗晓莎;蘑菇菌糠与牛粪、餐厨垃圾厌氧共发酵产甲烷潜力及熟化特性[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9 董卿;菌糠对污灌区土壤及作物的效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10 史颖;食用菌菌糠生产蛋白饲料[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99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99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4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