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怀来县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低碳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18:53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尤其农用地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减少,由于粗放型土地利用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加剧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能源消耗的第二大碳排放源,而科学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可固定大部分的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向低碳化、高效益化模式转变。这也对治理大气污染、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怀来县为研究区,对2002-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明确碳源、碳汇及其变化情况;利用Kriging插值法探究怀来县碳排放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最后综合经济、生态等因素对怀来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RS技术获取怀来县2002、2009和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并解译,借助ArcGIS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分析。怀来县2002-2016年14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变而来;耕地与水域面积大面积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2)通过能源消耗量、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及物资的消耗量等基础数据并结合碳排放系数法,对怀来县土地碳排放进行总体测算。怀来县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从2002年306087.89t增长到2016年382891.60t,期间经过快速增长和缓慢减少等变化过程。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碳源,耕地与林地是主要碳汇。(3)将怀来县进行网格化处理,分成1785个单元格,再通过Kriging进行空间差值,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碳排放风险程度分布与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重度、高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密集区及附近,低度和微度风险区绝大分布在碳吸收能力强的农用地及其附近。将土地利用碳排放化为5个风险等级,高度和重度风险区面积不断扩大,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依然存在较大风险。(4)以低碳减排为目标,综合经济、生态等因素,构建综合效益模型,并利用LINGO11.0软件求得低碳土地利用结构配置最优解。最终得出“低碳排型”、“中碳排型”、“高效益型”三种低碳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其土地净碳排量分别为2.25×10~5t、2.34×10~5t和2.43×10~5t。综上,本文对怀来县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情况及规律进行初步探究,并在土地数量结构上进行调整以实现区域的增汇减排。这对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建设生态新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05;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慧玲;卢锦培;;环境约束下粮食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4年10期

2 杨向军;;低碳经济视角下长株潭土地利用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22期

3 罗怀良;;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4期

4 彭文甫;樊淑云;潘荟交;毛欢;周介铭;赵景峰;杨存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09期

5 胡雪丽;徐凌;张树深;;基于CA-Markov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大连市土地利用格局[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6期

6 毋晓蕾;王婧;汪应宏;陈常优;;淅川县土地利用结构低碳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2期

7 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资源科学;2012年11期

8 刘海猛;石培基;王录仓;王祖静;;低碳目标导向的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06期

9 杨婉;李鹏;于书霞;;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10 曲福田;卢娜;冯淑怡;;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江龙;土地利用规划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向毓;基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李雪原;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凌怡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演变的非线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0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8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