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同位素研究珠江口与南海北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学位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142
【部分图文】:
球化学过程息息相关,同时,氮又是海洋碳输出的重要控量与分布能够影响大气 CO2的浓度甚至是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学家持续关注限制海洋浮游植物生长速率的因子,海始为人们所了解[6-10]。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致水体缺氧、富营养化,甚至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缓解上述环境问题,还能够在不同海区的封存效应,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形态多样,包括溶解于水中的氮气(N2)、二氧化氮(和氧化亚氮(N2O),无机盐形式的硝酸盐(NO3-)、亚硝酸盐(,溶解态或颗粒态有机氮(DON 或 PON),以及有机氮化氮是处于不断变化的。一种形态的氮在生物、化学和物理一种形态转化,这些不同氮形态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组成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同化作用、固氮作用以及氨化作用不同形态氮在海洋中的转化过程:
有效估算各个来源的贡献程度。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来源的氮、氧同位素特征(图 1-2)。从图1-2 可看出,降雨及肥料 NH4+、动物粪便及废水和土壤氮硝化作用生成的硝酸盐氧同位素在相近的范围内,没有办法判断是哪个主要来源决定了研究海域的氮,但是这些来源氮同位素值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判断研究海域的氮源贡献情况[65];相反,降雨及肥料 NH4+和土壤氮硝化作用生成的 NO3-、大气沉降 NO3-和 NO3-化肥的氮同位素具有一定的重叠,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但是氧同位素值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同位素特征可以区分来源。因此,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特征可用来区分来源并计算其贡献。
利用同位素研究珠江口与南海北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位素发生改变,大量的研究工作中表明,这些改变都有相应的规律,有利于促进氮循环过程的研究。河口近海海域有着复杂的生物过程,随着这些反应的进行,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发生变化,帮助研究人员判断水体中氮元素的循环过程,并对氮元素受这些过程影响程度作出估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2 ;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1期
3 闵信爱;南海北部的新对虾[J];海洋渔业;1987年01期
4 徐家隽,杨天鸿;一个台风范围的风场模式及其应用计算[J];热带海洋;1988年01期
5 范立群,苏育嵩,李凤岐;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2期
6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7 ;海洋学报第10卷(1988年)总目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8 茹克;南海北部边缘叠合式盆地的发育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9 吕华;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在穗举行[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10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亚;段杰翔;;华南与南海北部深部结构对比研究[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海洋地球物理、专题46: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C];2018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旋;姚华建;赖雅娟;黄柏寿;;越南及南海北部三维地壳结构成像研究[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C];2018年
5 郭玲莉;李三忠;余珊;索艳慧;惠格格;曹花花;赵淑娟;刘鑫;戴黎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折演化与滑坡时空关联[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6:洋——陆转换带论文集[C];2014年
6 罗传秀;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陆钧;;南海北部表层孢粉南北向、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分布特征[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袁瑞;王统泽;张洪生;;南海北部海洋分层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A];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9年
8 戴璐;翁成郁;陆均;;根据现代孢粉传播机制推测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陆地古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郝清和;戴璐;;栎属花粉的超微结构揭示了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的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获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2 刘甫 张冬娜;2019年春季南海北部联合观测航次圆满完成[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3 记者 方正飞;我国初步形成从东海至南海北部监测网[N];中国海洋报;2017年
4 ;南海北部发现大储量“可燃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6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陈瑜;“蛟龙”号探秘南海北部高速堆积体[N];科技日报;2017年
10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力园;南海北部陆丰凹陷中新世古环境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庞凌云;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特征、展布及油气分布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杨林龙;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断层系的发育演化机制及其对深水盆地群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4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明杰;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欣;利用同位素研究珠江口与南海北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2 贾晓燕;南海北部微型鞭毛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常保轩;南海北部夏季水体主要化能自养微生物固碳生态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孙圣W
本文编号:2810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1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