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省际绿色TFP测算及空间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24 20:12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工具指数,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未能将能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承载有限的约束考虑进去。然而,忽略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会让我们对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缺乏真实的认识,也会误导决策者做出不合理的决策。鉴于此,本文在传统TFP测算的基础上将能源供给和环境污染因素引入,测算出能更为准确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绿色TFP,并试图从空间区域角度探究各省际间绿色TFP的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1)基于非参数DEA方法,构建非径向、非角度SBM距离函数,并结合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2004-2016年间我国各省际绿色TFP,并对其进行指数分解;在全国、省际和区域层面上对绿色TFP和传统TFP进行对比分析,对引发绿色TFP增长的内在动力进行深入分析。(2)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检验我国省际绿色TFP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依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影响我国省际绿色TFP增长的外部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在研究期间内,我国绿色TFP与传统TFP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经济区域间差异明显,前者变动趋势与经济运行趋势相吻合,能更真实地反映各省份的绿色经济发展状况。(2)我国省际绿色TFP上升的主要驱动力是绿色技术进步,而绿色技术效率对绿色TFP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3)我国省际绿色TFP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即绿色TFP高的省份与其他绿色TFP高的省份相邻接。(4)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水平、能源消耗强度、国外技术引进和政府环境规制等外部因素对我国各省际绿色TFP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省际绿色TFP具有不太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和贸易开放均对绿色TFP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本文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学位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22;F127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熵值法,绿色,环境污染物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检验我国各省际绿色 TFP 在地理空间上是否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在空间相关性检验之后,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因素对绿色 TFP 的作用过程。(3)熵值法熵值法的优势是能够从现有的数据中挖掘出信息量,从而不受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客观确定指标的权重,通过权重的大小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在处理测算绿色 TFP 时使用的非期望产出,即环境污染物综合指数时,使用熵值法将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物理形态的环境污染物综合为一个指数。1.2.2 研究框架根据前文所述,TFP 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当今能源需求日益趋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绿色 TFP 成为了研究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本文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把握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这一条主线,分省际绿色TFP 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展开研究,研究框架如下。

趋势图,全局,趋势图,绿色


我国经济增速降至 7.5%左右,经济发展不再是过去粗放式的增长,越来越注重质,过去依赖能源发展的模式已经行不通,技术水平、政府规制、产业结构等这些因素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仍能保持较快速度发展,而邻近省际由于自身基础较弱,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引进先进技术,在降低能源消耗上还需较长时间,因而省际间发展差距在拉大,空间关联性在减弱。综上所述,从全局 Moran’s I 指数显著为正来看,我国省际间的空间正相关性还很强。2005-2016 年省际绿色 TFP 全局 Moran’s I 指数变动趋势图4.1 如下所示。

散点图,省份,空间格局,绿色


图 4.3 2005 年我国省际绿色 TFP 的空间格局从 2010 年莫兰散点图来看,我国有 10 个省份局部 Moran’s I 指数位于第一,其中比较典型的省份像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仍位于第一象限,位于第限的有 12 个省份,第一和第三象限的省份总共为 22 个,占到总体省份的,仍然远大于第二和第四象限的占比。处于劣势集聚的省份分别为东北地区宁、吉林和黑龙江,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江西、河北、广西和云南,贵州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绿色 TFP 较高的省份靠近。从空间格局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绿色 TFP 较高的省份有增多的趋势,呈现出面扩大的状态。2010 年的 Moran 散点图 4.4,空间格局图 4.5 如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丹;;经济转型视角下中国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动力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10期

2 刘亦文;赵丽可;胡宗义;;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数学;2014年04期

3 刘战伟;;环境管制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8期

4 崔晓;张屹山;;中国农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8期

5 宋长青;刘聪粉;王晓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解:1985~2010[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冯志军;陈伟;明倩;;能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区域工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2001~2011年[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9期

7 郑丽琳;朱启贵;;纳入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J];统计研究;2013年07期

8 李玲;陶锋;杨亚平;;中国工业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分析[J];经济经纬;2013年04期

9 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4期

10 匡远凤;彭代彦;;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本文编号:2826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26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c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