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光伏发电项目自愿减排量方法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4:03
   气候变化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最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各国对此展开高度重视,并且都在认真贯彻执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各项措施,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能源领域实施结构调整,以达到降低能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其中积极开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逐渐减少发电行业中以煤电主导的能源消耗比重,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须和有效的途径。本论文主要以光伏电站项目为研究对象,参考基于减排机制的CCER方法学,对我国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CCER方法学进行梳理,结合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提出适合独立运用于核算光伏电站碳减排量的CCER方法学。其中包括对基准线情景的识别与确定展开全面分析;并结合光伏电站项目的实例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究了对光伏发电项目中碳减排量的各种影响因素;最后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通过LCA评价法对光伏发电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光伏发电项目碳减排效果量化评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并肯定了光伏发电系统在全生命周期中高效的碳减排能力,对大力开发我国光伏发电项目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我国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发改委颁布的六批自愿减排量方法学中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基准线的识别,项目边界的确定,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核算方法,并对其中碳泄漏忽略不计的相关章节进行了补充研究。2.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碳减排核算的基础上,补充了碳减排项目的监测计划以及核查报告所需要的参数,使得方法学在可监测、可核查、可报告这三个方面更加完善,使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RV体系更加健全。3.运用LCA评估法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模型,计算得出该光伏系统的单位发电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0.156kgCO_2/kWh,该强度远远小于火力发电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强度,其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学位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615;X322
【部分图文】:

分布图,温室气体,部门,分布图


年份燃料2007 2008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液体燃料959 1259 1553 1736 1982 2087 2154天然气 138 151 297 378 477 566 641煤炭 5160 5654 7556 8013 9033 9973 10646总计 6257 6801 9386 10128 11492 12626 134411.1.5 光伏发电碳减排意义据中国 2008 年统计,火电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占排放总量的41%; 居民生活产生的排放最小,为 5%; 工业活动和运输产生的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 34%和 9%,其余为 11%。 欧盟 27 国的数据显示,发电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其他行业中均出现逐年上涨的趋势[6]。由此可见,减少火力发电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减少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种类分布,光伏电池,太阳能电池


2.2.1 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发展到目前为止,与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相关的专利已经达到 5536 件,其中中国有 3936 件,所占世界专利总量的 71%[14]。其中研制出的太阳能电池板种类就已十分丰富,根据制造太阳能电池板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晶体硅电池、非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电池等等;根据电池板的形态和结构又可以将其分为叠层电池、薄膜电池等等[15],但以硅作为原材料制造的光伏太阳能板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单晶硅、多晶硅是各国主要研究的太阳能电池,就电能转化效率和电池使用寿命而言,单晶硅要大大优于多晶硅,但单晶硅的生产成本较高,所以现在它已逐渐被多晶硅代替。

温室气体排放,全生命周期,光伏,发电系统


图 5.2 光伏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Fig.5.2 The GHG emissions of Photovoltaic system LCA5.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温室气体减排减排潜力5.5.1 光伏并网系统发电量根据太阳能电池的相关参数,以 1KWp 的并网发电系统对该电站进行发电量估算:Eo=H×η×P×∑(1-Xa) (5-9)式中:Eo-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总发电量(kwh);H -该系统所在地日照时常(h);P -光伏组件初始功率;η-光伏组件发电效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剑波;丁子格;任亚运;;发达国家碳标签发展实践[J];世界农业;2015年09期

2 张露;郭晴;;碳标签推广的国际实践:逻辑依据与核心要素[J];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3 马艳丽;张成;;国内太阳能电池专利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S2期

4 陈红敏;;国际碳核算体系发展及其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5 胡莹菲;王润;余运俊;;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经验借鉴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3期

6 冯瑞华;马廷灿;姜山;黄可;;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技术与工艺[J];新材料产业;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杰;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牛沙沙;屋顶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碳减排问题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2 丁小宸;日本碳足迹认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杨婷婷;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蒋波;水电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DM)开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霍现军;清洁发展机制(CDM)在中国风力发电场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2836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36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