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饱和蒙脱土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阿特拉津的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92
【部分图文】:
本实验利用蒙脱土的阳离子交换特性,以钠基蒙脱土为原料,通过将其在FeCl3.6H2O 溶液中反复溶胀,使 Fe3+取代 Na+的电位点,制备出 Fe-MMT。该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节约能耗、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为了确定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且判断是否成功改性,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手段对 MMT及 Fe-MMT 进行表征。分别通过 SEM、mapping、小角 XRD、广角 XRD、FIRT、Malvern Zetasizer、XPS、BET 这 8 种检测手段,对两种材料微观形态、元素组成、片层间距、晶型结构、官能团信息、Zeta 电位、铁离子价态等进行对比分析。3.2 蒙脱土的表征3.2.1 铁饱和蒙脱土的微观形貌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改性前后蒙脱土的表面形态,MMT 及Fe-MMT 两种材料的 SEM 图见图 3-1。a) b)
图 3-2 MMT 及 Fe-MMT 能谱图a) MMT 全谱图 b) Fe-MMT 全谱图c) MMT EDS 分层图像 d) Fe-MMT EDS 分层图像e) MMT Fe 元素分布 f) Fe-MMT Fe 元素分布g) MMT O 元素分布 h) Fe-MMT O 元素分布改性前 MMT主要由以下元素组成:O(63.3%),Si(35.5%),Fe(0%)和 Al(0.9%):O:Al:Fe 的相对原子比约等于 1.00:1.80:0.02:0.00。Fe-MMT 主要由以下主要元素成:O(44.78%),Si(15.48%),Fe(22.25%)和 Al(6.92%),Si:O:Al:Fe 的相对原子约等于 1.00:2.90:0.40:1.40。Fe-MMT 显示出相当大的 Fe 含量,可以在 PMS 活化及有机污染物吸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此外,Fe 具有分别以约 0.7、6.4 和 7.1 keV 为中心的三个峰。-MMT 中的元素含量与 Wu等人[107]报道的大致相同。改性前 MMT中铁元素含量为 0.00%,说明 MMT 表面 Fe3+含量极低,几乎不被检出。而改性后铁元素含量上升为 11.8%,增加显著。同时由 Fe-MMT 中元分布可以看出,其表面小纺锤状颗粒主要由 Fe、O 两种元素组成,进一步证明该颗粒为铁(氢)氧化物。
图 3-3 MMT 及 Fe-MMT 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a) MMT b) Fe-MMT3.2.4 小角 XRD 分析采用 0-10 °的小角衍射 XRD 对改性前后铁蒙脱土进行表征,通过小角 XRD衍射得到的特征峰值可以确定蒙脱土晶层间距。改性前后蒙脱土的小角 XRD 谱图如图 3-4 所示。MMTFe-MMTntenIitysa.(u).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颖;孙霞;张耀斌;全燮;赵雅芝;;腐殖酸和铁对阿特拉津光降解影响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2 朱四光;阿特拉津现象当止![J];新农业;1998年08期
3 刘舜尧;;美将限制使用阿特拉津农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2年08期
4 张乔;肖依勒特;;~(14)C-阿特拉津、~(14)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脲素在土壤—玉米中的归宿[J];核农学报;1987年01期
5 刘伯林,岳绍先,胡乃璧,李小兵,翟文学,李诺,朱荣焕,朱立煌,毛大璋,周佩珍;龙葵阿特拉津抗性基因向大豆叶绿体基因组的转移及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J];科学通报;1988年19期
6 毛大璋,刘伯林;利用荧光诱导动力学鉴定导入大豆的抗阿特拉津基因的表达[J];植物学通报;1988年01期
7 金裕兴;;“阿特拉津”应用技术及研究成果通过鉴定[J];上海农业科技;1988年05期
8 孙国凤;;为促进芦笋形成花芽以区分性别而合成了阿特拉津衍生物[J];生物技术通报;1988年03期
9 包领晓;刘成功;;阿特拉津的检验[J];刑事技术;1989年03期
10 吴奇;王玉凡;刘国秀;张云真;赵莉;;阿特拉津原药和胶悬剂的气相色谱分析[J];沈阳化工;198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Khalil Ur Rehman;不同种类肥料和阿特拉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硫循环多样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安德丽(Shahla Andleeb);外源物质对Arthrobactor sp. DNS10修复阿特拉津污染黑土效果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3 范晓旭;苜蓿丛枝菌根共生体对阿特拉津胁迫响应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4 赵昕悦;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ureafaciens ZXY-2降解特性及对人工湿地强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洪冉;蒙脱石介导的阿特拉津催化降解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6 林佳;线粒体损伤调控在番茄红素拮抗阿特拉津致小鼠睾丸毒性中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7 胡江;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娜;地下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曹博;基于阿特拉津降解菌构建功能菌剂及其原位修复污染土壤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琳;铁饱和蒙脱土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阿特拉津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畅;阿特拉津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D];沈阳化工大学;2019年
3 夏凡;黄菖蒲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及去除潜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4 张馨元;可溶性有机质(DOM)对黑土吸附阿特拉津行为影响与机理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5 张修远;Arthrobacter sp.DNS10与Enterobacter sp.P1协同缓解阿特拉津对大豆胁迫的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6 王子懿;Arthrobacter sp.DNS10对黑土不同粒径组分中阿特拉津的降解行为与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7 胡扬;不同氮肥对Arthrobacter sp.DNS10消减玉米农田黑土中阿特拉津残留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8 焦文斌;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吸附与控释行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9 胡松伯;铁改性生物炭负载节杆菌DNS32强化降解阿特拉津[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10 樊玉娜;高羊茅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阿特拉津及其代谢产物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5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