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无机氮的去除

发布时间:2020-10-18 04:07
   为探明以生物炭为固定化载体负载异养硝化细菌或好氧反硝化细菌对水中无机氮(NH_4~+-N或NO_3~--N)的去除效果,分别筛选鉴定了一株异养硝化细菌Pseudomonas sp.Strain-??和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I。在此基础上,以未改性、HNO_3、Mg~(2+)、NaOH及NaOH+Mg~(2+)联合改性的稻壳生物炭为载体,分别采用吸附法和包埋法制备微生物固定化体,进行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H_4~+-N及NO_3~--N的去除动力学,以及Pseudomonas sp.Strain-??和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I的生长动力学研究。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水中的无机氮(NH_4~+-N/NO_3~--N)的去除效果较好,在100 mg?L~(-1) NH_4~+-N溶液中,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去除率最大可达到90.93%;在100 mg?L~(-1) NO_3~--N溶液中,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去除率最大可达到91.49%。采用HNO_3、Mg~(2+)、NaOH及NaOH+Mg~(2+)改性方法,对稻壳生物炭进行改性以提升其对无机氮(NH_4~+-N/NO_3~--N)的吸附效果及对微生物的固定效果。其中,NaOH+Mg~(2+)联合改性生物炭(NMBC)的性能改善最为显著。与未改性的稻壳生物炭相比,NaOH+Mg~(2+)联合改性稻壳生物炭的pH值和pH_(pzc)分别增大1.42和2.36,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增大至改性前的3.56倍和3.20倍,总酸性含氧官能团量减少了0.207 mmol?g~(-1),总碱性含氧官能团量增加了0.530 mmol?g~(-1),Pseudomonas sp.Strain-??在生物炭表面吸附固定的微生物量增加了333.05 nmol P?g~(-1)。生物炭基异养硝化细菌的固定及其对水中NH_4~+-N去除的研究表明,Pseudomonas sp.Strain-??具有较强的异养硝化能力,初始NH_4~+-N浓度为116.18 mg?L~(-1)时,NH_4~+-N和TN的72 h去除率分别达到80.24%与21.35%。NaOH+Mg~(2+)联合改性提高了稻壳生物炭或以稻壳生物炭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H_4~+-N的去除能力。NH_4~+-N初始浓度为100mg?L~(-1)时,培养体系反应5 h后,NaOH+Mg~(2+)联合改性生物炭对NH_4~+-N的去除率为20.43%,主要为生物炭吸附作用;而NaOH+Mg~(2+)联合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H_4~+-N的去除率为58.35%,是生物炭吸附与微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可见,负载细菌在固定化体去除NH_4~+-N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初始NH_4~+-N浓度为100 mg?L~(-1)、200 mg?L~(-1)和300 mg?L~(-1)的条件下,在48小时内探索了未改性和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NH_4~+-N的去除动力学。结果表明,NaOH+Mg~(2+)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水中NH_4~+-N的去除能力最强,而未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水中NH_4~+-N的去除能力最弱。以NaOH+Mg~(2+)联合改性稻壳生物炭为载体,采用包埋法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比较其与吸附法制得固定化体对NH_4~+-N的去除效果。发现吸附法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H_4~+-N的去除优于包埋法。NH_4~+-N初始浓度为100mg?L~(-1)时,硝化细菌Pseudomonas sp.Strain-??吸附固定于NaOH+Mg~(2+)联合改性稻壳生物炭上(NMBC-吸附)48 h去除率为90.93%,最大去除速率为15.20 mg?(L?h)~(-1);包埋固定(NMBC-包埋)时去除率为79.32%,最大去除速率为11.37 mg?(L?h)~(-1)。另外,以NaOH+Mg~(2+)联合改性稻壳生物炭为载体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降解NH_4~+-N的生长动力学模拟(Monod和Andrews模型)结果表明,与包埋法相比,吸附法制得固定化体更有利于细菌利用底物NH_4~+-N生长。Andrews模型中Pseudomonas sp.Strain-??利用NH_4~+-N为底物生长时,吸附法与包埋法各参数值分别为:μ_(max)(最大比生长速率)0.287 h~(-1)及0.258 h~(-1),K_s(半饱和速率常数)103.26 mg?L~(-1)及117.96 mg?L~(-1),K_(s1)(抑制常数)342.88 mg?L~(-1)及285.19 mg?L~(-1)。生物炭基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固定及其对水中NO_3~--N去除的研究表明,所筛选的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I具有较强的好氧反硝化能力,NO_3~--N初始浓度为69.25 mg?L~(-1)时,NO_3~--N和TN的72 h去除率分别达到100%与53.92%。与未改性的稻壳生物炭相比,NaOH+Mg~(2+)联合改性后的生物炭,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I在其表面吸附固定的微生物量增加了309.14 nmol P?g~(-1)。NaOH+Mg~(2+)联合改性提高了稻壳生物炭或以稻壳生物炭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_3~--N的去除能力。NO_3~--N初始浓度为100mg?L~(-1)时,培养体系反应5 h后,NaOH+Mg~(2+)联合改性生物炭对NO_3~--N的去除率为12.63%,主要为生物炭吸附作用;而NaOH+Mg~(2+)联合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_3~--N的去除率为44.44%,是生物炭吸附与微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在初始NO_3~--N浓度为100 mg?L~(-1)、200 mg?L~(-1)和300 mg?L~(-1)的条件下,在48小时内探索了未改性和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NO_3~--N的去除动力学。结果表明,NaOH+Mg~(2+)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水中NO_3~--N的去除能力最强,而未改性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水中NO_3~--N的去除能力最弱。以NaOH+Mg~(2+)联合改性稻壳生物炭为载体,采用包埋法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比较其与吸附法制得固定化体对NO_3~--N的去除效果。发现吸附法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_3~--N的去除优于包埋法。NO_3~--N初始浓度为100mg?L~(-1)时,反硝化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I吸附固定于NaOH+Mg~(2+)联合改性稻壳生物炭上(NMBC-吸附)48 h去除率为91.49%,最大去除速率为12.78 mg?(L?h)~(-1);包埋固定(NMBC-包埋)时去除率为90.63%,最大去除速率为9.08 mg?(L?h)~(-1)。以NaOH+Mg~(2+)联合改性稻壳生物炭为载体制得微生物固定化体,降解NO_3~--N的生长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与包埋法相比,吸附法制得固定化体更有利于细菌利用底物NO_3~--N生长。Andrews模型中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I利用NH_4~+-N为底物生长时,利用NO_3~--N为底物生长时,吸附法与包埋法各参数值分别为:μ_(max) 0.204 h~(-1)及0.199 h~(-1),K_s 71.78 mg?L~(-1)及82.53 mg?L~(-1),K_(s1) 413.12 mg?L~(-1)及398.01 mg?L~(-1)。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改性对提高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性能的作用,以及固定化方法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的水处理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O647.33;X70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异养硝化作用
    1.2 好氧反硝化作用
    1.3 生物炭
        1.3.1 生物炭的概念及性质
        1.3.2 生物炭的吸附机制
    1.4 固定化体
        1.4.1 微生物固定化体的发展
        1.4.2 吸附法制备固定化体
        1.4.3 包埋法制备固定化体
    1.5 研究意义、目的、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5.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1 培养基
        2.1.2 细菌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2.1.3 细菌的硝化/反硝化能力测定及分子鉴定
    2.2 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的制备
        2.2.1 生物炭及其对无机氮的吸附实验
        2.2.2 吸附法制备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
        2.2.3 包埋法制备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
    2.3 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无机氮的去除
    2.4 固定化体微生物降解无机氮的生长动力学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生物炭基异养硝化细菌的固定及其对水中铵态氮的去除
4
+-N的降解动力学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    3.1 所筛选菌株对NH4
+-N的降解动力学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
4
+-N的去除'>    3.3 吸附法制得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H4
+-N的去除
4
+-N的去除动力学'>        3.3.1 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H4
+-N的去除动力学
        3.3.2 原因解析
4
+-N的影响'>    3.4 固定方法对微生物固定化体去除NH4
+-N的影响
4
+-N的去除动力学'>        3.4.1 吸附法和包埋法制得固定化体对NH4
+-N的去除动力学
4
+-N的去除过程中NO2
--N与 NO3
--N的变化'>        3.4.2 固定化体对NH4
+-N的去除过程中NO2
--N与 NO3
--N的变化
4
+-N的生长动力学'>    3.5 固定化体微生物降解NH4
+-N的生长动力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基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固定及其对水中硝态氮的去除
3
--N的降解动力学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    4.1 所筛选菌株对NO3
--N的降解动力学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
3
--N的去除'>    4.2 吸附法制得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3
--N的去除
3
--N的去除动力学'>        4.2.1 生物炭基微生物固定化体对NO3
--N的去除动力学
        4.2.2 原因解析
3
--N的影响'>    4.3 固定方法对固定化体去除NO3
--N的影响
3
--N的去除动力学'>        4.3.1 吸附法和包埋法制得固定化体对NO3
--N的去除动力学
3
--N的去除过程中NH4
+-N与 NO2
--N的变化'>        4.3.2 固定化体对NO3
--N的去除过程中NH4
+-N与 NO2
--N的变化
3
--N的生长动力学'>    4.4 固定化体微生物降解NO3
--N的生长动力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庆;王晖;江小燕;黄荣;曹亦俊;;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年01期

2 杨德毅;吾建祥;潘明正;刘莉;虞冰;马婧妤;;施用不同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年02期

3 孙晓鹏;;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9年02期

4 孔德国;周岭;李坷;张红美;;炭化时间对长、短绒棉基生物炭性能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7年10期

5 苗微;孟军;兰宇;韩晓日;陈温福;;陈化处理对稻壳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孙涛;朱新萍;李典鹏;顾祝禹;张佳喜;贾宏涛;;不同原料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7 李善得;;过期香口胶制备生物炭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07期

8 李佳燕;陈兰;喻婕;戴智强;张震;王娜;;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年07期

9 蒋春燕;石凤丽;李英杰;田森林;;生物炭制备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年05期

10 宋婷婷;赖欣;王知文;方明;杨殿林;居学海;李洁;张贵龙;;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海涛;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的改良效应及其微生态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2 范方宇;玉米秸秆水热炭化和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周莉;生物炭—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铜镉的去除性能与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4 袁珺;生物炭表面有机分子对水稻幼苗抗寒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5 崔孝强;水体修复植物基生物炭的环境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6 所凤阅;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研制及其对水体中农药的吸附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7 黄玉威;生物炭微观解剖结构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8 斯林林;生物炭配施化肥对稻田养分利用及流失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年

9 胡强;生物炭成型过程机理及成型炭的气化/还原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0 廖芬;不同生物质来源生物炭品质差异及对甘蔗氮素利用效应[D];广西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爽;羟基硫酸铁污泥基生物炭对砷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2 肖乃傲;生物炭对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吸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3 郑华楠;芦苇生物炭基质改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去除水体中氨氮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4 高悦;生物炭添加对宁夏灌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分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王彩云;生物炭对温室不同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及黄瓜生育影响的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

6 姜桦韬;噻虫嗪在滩涂环境中归趋特征及生物炭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7 史思伟;长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8 宋艳艳;祖卡木颗粒药渣化学成分及其生物炭的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年

9 牛淑娟;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10 李文静;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石灰性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功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5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5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