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干旱区植被退化及典型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本文关键词:中亚干旱区植被退化及典型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中亚地区的生态坏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生态变化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现已严重制约了中亚各国及周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文采用MODIS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草地覆盖度,研究2000-2013年间中亚干旱区草地退化;然后结合现有的人文和气象数据,从研究区中选取和田河流域、博斯腾湖流域、咸海流域、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的部分区域作为典型区,基于1990s、2000s、2010s、2015年四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获得四个典型区的土地利用数据集、植被覆盖度数据集、坡度数据集以及土壤侵蚀数据集,提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因子权重,应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中亚干旱区草地特点,对比四种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发现,像元二分模型精度最高,适应性好,能够较好提取大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信息。选用该模型反演中亚草地覆盖度(2000-2013),分析发现研究区内草地覆盖度区域性差异较大,整体呈现为退化趋势。退化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以及部分流域地区,包括图尔盖高原、图尔盖洼地、哈萨克丘陵北部和南部、乌拉尔河-里海流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及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的上游及下游部分地区。(2)在2000-2013年间,和田河流域典型区和博斯腾湖流域典型区草地以显著增加为主,咸海流域典型区和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典型区草地以显著退化为主。研究1990-2015年生态环境变化发现:引起和田河流域典型区、博斯腾湖流域典型区、咸海流域典型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代替原有自然植被(草地等),结构趋向单一。(3)在典型区范围内,和田河流域典型区生态环境状况相对为优。博斯腾湖流域典型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从相对为良(1990-2000)变为相对为优(2010-2015),说明博斯腾湖流域典型区总体状况在向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咸海流域典型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为优。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典型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为一般(1994)变为相对为良(2000-2014),说明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典型区总体状况在向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慢慢发展。
【关键词】:中亚干旱区 草地退化 生态环境监测 像元二分模型 综合指数评价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8;X171.1;X87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9
- 1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9
- 1.2.1 植被退化研究10-11
- 1.2.2 植被覆盖度研究11-13
- 1.2.3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13-18
- 1.2.4 中亚干旱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研究18-19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9-20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20
- 1.5 本章小结20-21
- 2 研究区与数据源21-27
- 2.1 研究区概况21-23
- 2.1.1 生态环境概况22-23
- 2.1.2 社会经济概况23
- 2.2 研究数据23-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3 中亚干旱区草地退化格局分析27-35
- 3.1 草地退化研究方法27-29
- 3.1.1 草地覆盖度反演模型27-28
- 3.1.2 草地覆盖度反演精度验证28-29
- 3.1.3 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29
- 3.2 草地覆盖度反演模型精度验证和适应性分析29-30
- 3.3 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30-33
- 3.4 不同国家和区域草地退化分析33-34
- 3.5 本章小结34-35
- 4 流域典型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35-75
- 4.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35-42
- 4.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数36-37
- 4.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37-38
- 4.1.3 指标监测与反演方法38-40
- 4.1.4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40-41
- 4.1.5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41-42
- 4.2 和田河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42-50
- 4.2.1 地理环境特征42
- 4.2.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42-50
- 4.3 博斯腾湖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50-59
- 4.3.1 地理环境特征50
- 4.3.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50-59
- 4.4 咸海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59-66
- 4.4.1 地理环境特征59-60
- 4.4.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60-66
- 4.5 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典型区指标监测与反演66-73
- 4.5.1 地理环境特征66-67
- 4.5.2 评价指标监测与反演67-73
- 4.6 典型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73-74
- 4.7 本章小结74-75
- 5 结论与展望75-77
- 5.1 结论75-76
- 5.2 创新点76
- 5.3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4
- 致谢84-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情况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基;干旱区地理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认识问题[J];干旱区地理;1988年02期
2 万来珍;温文保;;湘西沅麻盆地的干旱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03期
3 王增艳;车涛;;中国干旱区积雪面积产品去云处理方法验证与评估[J];干旱区研究;2012年02期
4 胡汝骥;姜逢清;王亚俊;孙占东;李宇安;;论中国干旱区湖泊研究的重要意义[J];干旱区研究;2007年02期
5 李新周,刘晓东,马柱国;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年02期
6 朱兴坤;谭玉伟;;泰来县干旱成因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7 Mingyuan DU,Taichi MAKI;干旱区蒸发与水分平衡的研究——以新疆吐鲁番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8 徐丹丹;谷晓平;吴俊铭;;云贵喀斯特地区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贵州气象;2006年02期
9 杨维西;;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J];林业科学;2008年08期
10 黄淑娥;聂秋生;祝必琴;王怀清;;江西省干旱遥感监测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兴旺;;保护性农业与干旱区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培yP;;干旱区开发引起柽柳植丛扩展现象的研究[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波;马柱国;;过去45年中国干湿气候区域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李新;;中国干旱区水量短缺对农业的压力及对策[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马兴旺;牛新湘;汪玉河;巴吾东;冯耀祖;;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节水效应[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钟新才;李寿山;冯耀祖;杨培林;;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让会;徐德福;李琪;张慧芝;;干旱区二氧化碳人工减排林的水土效应[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宝峰;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开发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贡璐;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定量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3 王劲松;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嘉力;基于RS/GIS的广西干旱时空格局分析及干旱区划[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2 徐栋;全球变暖背景下亚非干旱区降水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刘春静;中亚干旱区植被退化及典型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李强;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及机理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5 于艺;非对称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在干旱分析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余婷;广西干旱区类型划分及农村治旱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曹慧明;川西干旱河谷区几个树种幼苗对干旱及低温的生理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柳艳;植物抗旱理论技术及其在旱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继伟;人类活动对干旱区农田地气相互作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10 魏光辉;干旱区成龄枣树不同灌溉方式下耗水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亚干旱区植被退化及典型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