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电控模式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性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08:04
   对于污泥电渗透脱水技术,电流和电压是影响其脱水性能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通过调整电渗透脱水过程中的电控模式,可以在不改变污泥性质或添加外源物质的基础上直接改善脱水效果,且适用于大部分污泥。因此本研究通过改变单独恒电流、恒电流与恒电压相结合两种电控模式的操作条件,并结合脱水过程中的出水速率、升温速率、最终含固率以及单位能耗等方面探讨了电控模式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的影响。同时由于电渗透很难去除污泥细胞内的结合水,而低温预处理可以破碎污泥细胞和EPS来释放内部水分,因此考察了低温预处理对提高污泥电渗透脱水效率的可行性。主要的试验结论如下:(1)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的含固率增长速率保持稳定,且随着污泥初始含固率和厚度的降低以及电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脱水后最终含固率随着污泥初始含固率和厚度的降低以及机械压力的升高而升高。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的过程中,当电流强度为1.4 A,机械压力为31.4 kPa,污泥厚度为8 mm,初始含固率为18.5%时达到最佳参数,此时脱水后最终含固率为48.7%。在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的能耗范围是0.135~0.269 kWh/kg_水,其中污泥的初始含固率对脱水的单位能耗影响最显著,当初始含固率降低2%时,脱水所需的单位能耗降低约0.050 kWh/kg_水。(2)与恒电流模式相比,污泥在恒电流—电压模式下进行电渗透脱水具有最终含固率高、升温速率和单位能耗低的优点,最终含固率和单位能耗随着恒电流阶段的电流位减小或恒电压阶段的电压位增加而增加。与恒电压模式相比,恒电压—电流模式显著提高了污泥脱水速率,最终含固率随着电流位和电压位的降低而增加;但两种模式下脱水的单位能耗差异较小,均为0.132~0.163 kWh/kg_水,且主要受恒电压阶段的电压位影响。当电压位每降低10 V,单位能耗平均降低27.15±1.77%。对比两种结合模式,污泥在恒电压—电流模式下的脱水速率比恒电流—电压模式平均提高了72.90%,然而,当污泥的含固率低于45%时,其单位能耗也增加了43.09%。(3)与未低温预处理的污泥相比,污泥经低温热处理后SCOD、氨氮、电导率均有显著提高,且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SCOD升高,氨氮则降低;而出水速率和最终含固率却无明显提高。当含固率低于43%,低温热处理后污泥的升温速率和单位能耗在电渗透脱水时显著低于未低温预处理的污泥,且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含固率高于43%,低温预处理后污泥的升温速率和单位能耗会急剧上升,甚至超过未低温预处理的污泥。当含固率为40%,预处理温度平均每升高10℃,脱水能耗降低约0.01kWh/kg_水。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03
【部分图文】:

分布形态,污泥,含水率,水分


图 1-1 污泥的组成分类[16]Fig. 1-1 Classification of sludge composition1.2.3 污泥内水分分布形态污泥脱水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成本较高且难度较大的环节之一,水分的去除是污泥稳定处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关键的。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得知,活性污泥含水率从 99%降至 80%时,质量可降低 95%;当含水率从 80%降至 60%时,质量可降低 50%;当含水率进一步降至 20%时,质量仅为最初时的 1.25%。因此充分了解污泥中水分构成和分布形态,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减少污泥的体积。污泥中富集大量的水分主要原因有 3 点:1、污泥本身粒径小,比表面积巨大;2、污泥的絮体结构使其含有大量的毛细管和间隙;3、污泥外表面的 EPS 中含有高亲水基团[17]。吸附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污泥的水分种类复杂,所需要的脱除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根据水分与污泥颗粒的结合方式和强度的差别将其分为四种形态:自由水,毛细水,

电渗透,脱水装置,无纸记录仪


电渗透脱水装置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德刚;赵娴;柯忱;;阳极腐蚀对电脱水污泥中重金属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23期

2 冯智星;杜道洪;谢庆文;罗志荣;李珍珍;;污泥分类处置及其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4年10期

3 李红欣;田博;杨雯晶;于婷婷;王婧媛;;冷冻预处理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01期

4 董立文;汪诚文;张鹤清;王玉珏;;电导率对城镇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5 张国芳;;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绿色科技;2012年12期

6 董立文;张鹤清;汪诚文;李春鞠;王玉珏;;造纸污泥的电渗透脱水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7 李润东;张万里;孙洋;贺业光;;污泥热干化技术适应性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可再生能源;2012年05期

8 冯源;詹良通;陈云敏;;城市污泥电渗脱水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9 戴晓虎;;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思考[J];给水排水;2012年02期

10 胡凯;赵庆良;邱微;;冷冻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J];水工业市场;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佳伟;低温热水解对CSTR-ASBR污泥两相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戴嘉敏;污泥电渗透脱水特性与其生物生长环境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3 闫晓彤;污泥电渗透生物干化耦合高干脱水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4 亓信石;污泥预处理强化及厌氧消化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郝徤;电渗透法污泥减量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翟君;污泥的弱超声电渗透脱水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朱红敏;电渗透脱水污泥热干化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董立文;城镇机械脱水污泥的电渗透深度脱水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9 王磊;城市生活污泥干化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2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52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6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