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羊茅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阿特拉津及其代谢产物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3;TQ424.1
【部分图文】:
2 章 高羊茅生物炭的制备与结构表征9(a) (b)图 2.2 扫描电镜图2.2.3 红外光谱分析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可以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图进行定性分析。图 2.3 为 500℃下制备的高羊茅生物炭的红外吸收谱图。主要官能团区:在波数为 3398-3516cm-1处出现吸收峰,认为来源于羟基 O-H 的伸缩振动;在 2839-2987cm-1处出现吸收峰,可能是长链的饱和烷烃(-CH2-)伸缩振动产生峰[53];在 1710-1730 cm-1处存在吸收峰,认为主要是C=O 键伸缩振动产生的峰;波数在 1600-1628 cm-1处为芳香环上的 C=C 和 C=O 伸缩振动;波数在 1460 cm-1和 1390 cm-1处的吸收峰是木质素的芳香性 C=C 和 O-H 伸缩振动产生[56];1250 cm-1处附近具有小的尖峰,是 C-OH 的 C-O 伸缩振动的吸收峰;1047 cm-1处代表C-O-C 对称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峰;799 cm-1处峰对应无机官能团 Si-OSi 的振荡吸收[57, 58]。由图可知,高羊茅生物炭含有丰富的官能团,但官能团数量的多少有明显差异,其羟基最多。
图 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在炭化过程中元素组分会发生变化,对高羊茅生物炭的元素分析结高羊茅生物炭中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C>O>N>H>S。其中 C 元 H、N、S 和 O 元素含量较低,分别为 H(2.56%)、N(4.54%)、),炭化结果较理想,其所含丰富的芳香族化合物而脂肪族物质较物的亲和力。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亲水性和极性的大小可通过 H值进行描述,H/C 值越小,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越高,(N+O)/C 值[58]。由表 2.3 中数据可知,H/C 值为 0.0507,O/C 值为 0.29746,(N些实验数据科学的表明了高羊茅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较高,且极性吸附剂材料,用于治理环境的污染。表 2.3 高羊茅生物炭元素分析C C% H% N% S% O% H/C O/C (N
第 3 章 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影响的研究间的延长,在 180~1440 min 内吸附速率下降,吸附过程趋于缓慢,1440 min 后吸附量不明显增加,达到吸附平衡状态。图 3.1(b)表明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在 0~180 min 内,阿拉津吸附过程反应快速,吸附量急剧增大,180 min 之后吸附速率减小,属于慢速吸附段,1440 min 后吸附过程逐渐平衡。其次,对比图 3.1(a)和(b)发现,BC 土壤吸附明显高于土壤吸附量,且慢速吸附阶段中 BC 土壤的吸附速率明显高于土壤的吸附速率说明添加高羊茅生物炭均提高了这 3 种土壤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是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主要发生在有机质表面[20],而阿特拉津在 BC 土壤中的附作用除与有机质有关,还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微孔结构等有关,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容使阿特拉津更快更多的吸附在土壤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颖;孙霞;张耀斌;全燮;赵雅芝;;腐殖酸和铁对阿特拉津光降解影响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2 朱四光;阿特拉津现象当止![J];新农业;1998年08期
3 刘舜尧;;美将限制使用阿特拉津农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2年08期
4 张乔;肖依勒特;;~(14)C-阿特拉津、~(14)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脲素在土壤—玉米中的归宿[J];核农学报;1987年01期
5 刘伯林,岳绍先,胡乃璧,李小兵,翟文学,李诺,朱荣焕,朱立煌,毛大璋,周佩珍;龙葵阿特拉津抗性基因向大豆叶绿体基因组的转移及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J];科学通报;1988年19期
6 毛大璋,刘伯林;利用荧光诱导动力学鉴定导入大豆的抗阿特拉津基因的表达[J];植物学通报;1988年01期
7 金裕兴;;“阿特拉津”应用技术及研究成果通过鉴定[J];上海农业科技;1988年05期
8 孙国凤;;为促进芦笋形成花芽以区分性别而合成了阿特拉津衍生物[J];生物技术通报;1988年03期
9 包领晓;刘成功;;阿特拉津的检验[J];刑事技术;1989年03期
10 吴奇;王玉凡;刘国秀;张云真;赵莉;;阿特拉津原药和胶悬剂的气相色谱分析[J];沈阳化工;198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昕悦;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ureafaciens ZXY-2降解特性及对人工湿地强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洪冉;蒙脱石介导的阿特拉津催化降解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3 林佳;线粒体损伤调控在番茄红素拮抗阿特拉津致小鼠睾丸毒性中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4 胡江;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娜;地下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曹博;基于阿特拉津降解菌构建功能菌剂及其原位修复污染土壤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8 董静;AMF-美人蕉共生系统降解水中阿特拉津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欧晓霞;腐殖酸及其不同级分和铁的络合物对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邢厚娟;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鲤鱼毒理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松伯;铁改性生物炭负载节杆菌DNS32强化降解阿特拉津[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焦文斌;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吸附与控释行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3 夏凡;黄菖蒲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及去除潜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4 樊玉娜;高羊茅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阿特拉津及其代谢产物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5 张馨元;可溶性有机质(DOM)对黑土吸附阿特拉津行为影响与机理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6 张修远;Arthrobacter sp.DNS10与Enterobacter sp.P1协同缓解阿特拉津对大豆胁迫的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7 王子懿;Arthrobacter sp.DNS10对黑土不同粒径组分中阿特拉津的降解行为与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8 胡扬;不同氮肥对Arthrobacter sp.DNS10消减玉米农田黑土中阿特拉津残留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9 何悦;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中阿特拉津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10 李阳阳;阿特拉津降解菌LY-1和LY-2的降解特性及土壤修复能力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4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5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