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β-内酰胺酶磁性纳米粒的制备及降解青霉素G的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703;TB383.1
【部分图文】: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白质。其蛋白三维结构如图 1-1 所示,蛋白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包括 8 螺旋组成的全 α 区域,以及 3 个 α 螺旋和 5 个 β 折叠组成的 α/β 区域。其中于 164 位的天冬氨酸残基与位于 179 位的精氨酸残基形成了一个盐桥以维性识别中心Ω环的稳定,并且蛋白仅含一对二硫键维持构象的稳定(77位与1的半胱氨酸残基)。
图 1-2 TEM 型 β-内酰胺酶的活性位点示意图[35]Figure 1-2 Schematic of active site of TEM β-lactamase1.3 酶固定化概述固定化酶指的是利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蛋白酶限制于一定的空间内并保留其催化活性。该方法能够使蛋白酶便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从而控制酶促反应进程。与游离酶相比较,固定化酶对于操作条件的敏感度较低,一般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储存稳定性,并且能够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回收、重复利用,极大的降低了酶促反应的经济成本。总的来说,固定化酶技术提高了催化酶的生产力,改善了蛋白酶的催化效果,使得酶催化技术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1.3.1 固定化酶方法
图 1-3 固定化酶方法:(A)物理吸附法,(B)包埋法;(C)共价固定与交联法[36]Figure 1-3 Enzymatic immobilization methods:(A) physical adsorption, (B) entrapment, (C)covalent attachment and crosslinking1.3.1.1 物理吸附法蛋白酶可以通过物理作用(如疏水作用、范德华力、氢键及静电作用等)可逆地固定于载体表面的方法称之为物理吸附法。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酶活保留率较高等优势。该方法得到的固定化酶与载体的结合力较弱,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从载体上可逆移除,从而使载体再生,有效降低载体的使用成本。Atacan[37]等人通过静电作用将胰蛋白酶吸附固定于磁性纳米粒表面,该固定化酶具有较高的酶活保留率 (92%),并且相比于游离酶表现出良好的储存稳定性。然而,物理吸附过程通常需要将载体浸入酶溶液中孵育一段时间,或者将酶溶液置于载体表面晾干,然后冲洗掉未被吸附的酶。由于物理作用的结合能力较弱,在固定化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小杰;廖瀚;王冰;王艳妨;张英;;赖氨酸超小纳米粒的制备及胶质瘤细胞荧光成像[J];功能材料;2017年01期
2 邢畅;;二氧化硅纳米粒消化酶蛋白冠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现代化工;2017年04期
3 尤晨;李琳;杨文倩;沈雁;涂家生;;银模板法制备中空金纳米粒及其质量评价[J];药学研究;2017年04期
4 赵娜;崔慧斐;;肝素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3年18期
5 陈军;纳米粒技术在转运药物通过血脑屏障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年06期
6 陈中坚;陆琴;方超;;碗状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载药功能的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05期
7 严拯宇;舒娟;余雁;张正伟;唐璐;陈建秋;;碳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用于氯霉素的测定[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8 梁娟娟;耿冬冬;丁娅;张灿;;金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J];药学进展;2014年04期
9 赵国巍;陈绪龙;廖正根;梁新丽;祝婧云;招丽君;王春柳;;三七皂苷长循环纳米粒的性质研究[J];中成药;2011年10期
10 黄丹华;戚雪勇;戈延茹;沈松;;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在磁共振/光热双模式成像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载声敏剂液态氟碳纳米粒预定位靶向增强HIFU消融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2 杨涛;蛋白纳米粒的仿生合成及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8年
3 葛云龙;姜黄素纳米粒的液相沉积法制备工艺、表征与活性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4 曾小平;基于超分子凝胶制备的银纳米粒及其在埃洛石纳米管中的可控负载和催化性能[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李玉婧;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多功能siRNA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李雪霖;靶向载金纳米棒液态氟碳纳米粒双模态显像及治疗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7 刘逢秋;载吲哚菁绿与紫杉醇的多功能靶向纳米粒用于乳腺癌的光声/超声双模态显像与光热治疗联合化疗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8 张成伟;聚多巴胺相关纳米粒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9 钱勇;TGN肽修饰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酯纳米粒作为脑靶向基因递释系统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杨小叶;基于低分子肝素的多功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梦;砷剂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2 黄冬雪;基于季戊四醇星状聚脂纳米粒的制备及药效药动学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3 郑思思;茯苓多糖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石徐;JR400载药纳米粒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8年
5 高晓晶;负载β-内酰胺酶磁性纳米粒的制备及降解青霉素G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 冯海亮;聚阳离子内核结构对pH响应纳米粒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8年
7 苏祖晖;AS诊断用超顺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俞婷婷;新型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渠晨曦;ROS敏感型纳米粒共转运阿霉素与siRNA-PD-L1协同治疗肿瘤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10 徐杰;精确调控的酸激活纳米粒成像分析和联合治疗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9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5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