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行政处罚的功能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06:23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难以避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国一直以来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救济的,具体表现为行政机关通过环境行政处罚手段来威慑惩戒违法行为人,但处罚之后的环境功能无法恢复、生态被破坏的后果需由政府买单的情况时常出现,大气、土壤等全民公共资源摆脱不了陷入“公地悲剧”的困境,生态环境本身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和治理。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需求,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在吉林、山东、江苏、湖南、重庆、贵州、云南7个省(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这些地区的实践情况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7年底,以试点方案基本框架为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作为全国试行的依据。从两年前《试点方案》的局部试点再到《改革方案》的全国推行,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方案中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为省、市地级两级政府,至此,行政机关在履行其环境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过程中,不仅有权实施行政处罚进行环境行政管理,还能作为赔偿权利人与责任人进行磋商或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补充手段对生态环境损害予以救济。基于是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这同一终极目的的不同救济手段,行政机关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双重角色身份使得这两种制度注定存在某种关联。与环境行政处罚侧重于惩戒和矫正责任者的不法行为相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更加注重对实际发生的损害后果的修复,这两种手段在具体理念的实施上恰好可以形成有效互补。而且生态环境损害磋商与诉讼两种求偿方式也比单一的行政手段更加多元,二者的协调整合也能够将政府的民事索赔权与环境行政力量相结合,实现行政机关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为此,在对两种救济模式各自功能优势和局限性的分析中探寻两种救济模式协同整合的可行性,并试图建构出适合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期更好地实现对生态环境损害后果的修复与治理。本文第一部分将从法律政策规定的层面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行政处罚制度进行梳理,并简述下目前两种制度在现行法律政策规定依据下的实施现状。第二部分从理论角度分析两种救济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功能优势和局限性。明确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不仅仅只是惩罚和矫正污染者的违法行为,对受损的生态环境后果本身进行修复和治理才是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对二种模式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了强化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效果,需要将目前常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模式与环境行政处罚进行协调整合。二者作为对同一事物的两种应对方式,其目的和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性,对二者功能的优化适用,可以实现功能的协同发展强化救济效果的实施。同时,又因为行政机关具有国家环境保护的义务,负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管理职责,故而行政机关作为赔偿权利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也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最后论证通过选择何种路径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强调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还是应回归行政主导,明确在生态环境领域应优先适用环境行政处罚,只有穷尽行政执法之后再发挥损害赔偿制度的功效作为求偿工作的必要补充。同时在程序方面还可以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行政处罚的协调与衔接。
【学位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22.68;D922.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我国当前两种主要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模式
    第一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模式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政策规定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实施
    第二节 环境行政处罚模式
        一、环境行政处罚的立法规定
        二、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
第二章 两种救济模式功能之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模式的功能分析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模式的功能优越性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模式的局限性
    第二节 环境行政处罚模式的功能分析
        一、环境行政处罚模式的功能优越性
        二、环境行政处罚模式的局限性
第三章 两种模式功能协同的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 行政机关双重角色协调的可行性
        一、赔偿权利人在“双阶构造说”下的合理解释
        二、行政机关作为赔偿权利人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两种模式协调适用形成有效互补
        一、两种模式的协调发展的目的趋同
        二、两种模式的救济范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三、两种模式的实施互为补益
第四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行政处罚功能协同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强调环境行政处罚救济为主导
        一、穷尽环境行政处罚手段
        二、正确发挥处罚罚种的功能
    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必要补充
        一、加快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由政策向法律的转变
        二、推动磋商机制的运用
    第三节 两种模式协同整合的程序衔接
        一、启动环节
        二、调查取证
        三、赔偿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9年36期

2 李嘉悦;;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健全[J];北方经贸;2019年01期

3 潘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解构[J];法律适用(司法案例);2019年06期

4 马心宇;徐铁兵;马跃涛;张婷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开展情况及对策思考[J];环境与发展;2019年06期

5 潘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解构[J];法律适用;2019年06期

6 刘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J];中国环境管理;2017年01期

7 贺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使用制度亟待构建[J];环境经济;2017年03期

8 张颖;;农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J];农业经济;2017年04期

9 张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能否磋商?[J];中国生态文明;2017年02期

10 胡欣欣;史会剑;苏志慧;;论磋商制度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恩媛;国际环境损害赔偿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士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行政处罚的功能协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2 李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年

3 李娟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金法律制度构建[D];甘肃政法学院;2019年

4 谢春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追偿制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业洁;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6 杨雷;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模式选择[D];广西大学;2019年

7 黄舒舒;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实体规则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8 许芝芝;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9 刘思佟;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10 吕心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0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60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0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