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聚铝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深度处理制药废水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03:11
   近年来,我国制药业蓬勃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制药废水。由于制药废水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相关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常规的生化二级处理难以达到排放目标,后续进行深度处理势在必行,而混凝工艺由于其简便有效,经济可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几种混凝剂、助凝剂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的条件和效果,优化了聚铝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的处理条件,探究了絮体特性变化,并讨论了该工艺的经济性和适应性。实验发现,混凝剂加入量、废水pH值和温度对出水COD和SS去除率均有影响,但温度的影响程度较小。同时,投加量的增加还会降低溶液pH值,铝系混凝剂可降低至5.0左右,而铁系混凝剂的降低程度更大,可达3.4左右。在相同条件下,低分子混凝剂FS和AS的处理效果不如高分子混凝剂PFS和PAC,PFS拥有更强的COD去除能力,而PAC去除SS效果更好。搭配助凝剂后,PAM对混凝反应SS去除率的提升最佳,可达11%左右,而粉末活性炭对COD去除率的提升效果更好,为20%~25%。聚铝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有三种形式:聚铝污泥回流工艺、粉末活性炭与聚铝污泥回流搭配工艺和PAM、粉末活性炭与聚铝污泥回流搭配工艺。实验结果显示:聚铝污泥的加入会提高7%~10%的污染物去除率,并且等电点附近出现最佳去除率,印证了主要强化混凝机理是吸附电中和。搭配粉末活性炭后,聚铝污泥回流工艺的有机物去除率进一步提升了11%~30%,而对SS去除率影响不显著,PAM+粉末活性炭+聚铝污泥回流工艺的去除效果是三种工艺里最好的,这主要与粉末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聚铝污泥和混凝剂的电中和作用、PAM的架桥作用等密不可分。絮体特性变化试验结果显示,聚铝污泥回流工艺的絮体生长速度最快,为124μm/min;粉末活性炭能作为絮体核心,增强絮体的强度;助凝剂PAM可以发挥吸附架桥能力,帮助絮体更好的恢复。另一方面,絮体发生破碎、粒径减小、紧密程度增大等情况时,分形维数均会升高。聚铝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对COD和SS浓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出水水质均能达到国家标准,污染物去除率随浓度的升高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经济性研究表明,虽然PAM+粉末活性炭+聚铝污泥回流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但是聚铝污泥回流工艺的单位COD去除成本最低,为1.41元/千克。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8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制药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1.3.1 制药废水来源
        1.3.2 制药废水分类及特点
        1.3.3 制药废水排放标准
    1.4 制药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1.4.1 制药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1.4.2 混凝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水和用泥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方法
        2.2.2 实验测试方法
        2.2.3 混凝实验
第3章 混凝优化及助凝剂选择
    3.1 引言
    3.2 混凝优化
        3.2.1 投加量
        3.2.2 pH值
        3.2.3 温度
    3.3 助凝剂选择
        3.3.1 PAM
        3.3.2 活化硅酸
        3.3.3 粉末活性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铝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聚铝污泥回流工艺优化
        4.2.1 聚铝污泥投加量对原水水质影响
        4.2.2 聚铝污泥回流工艺
    4.3 粉末活性炭与聚铝污泥搭配工艺效能
        4.3.1 有机物去除效果
        4.3.2 SS去除效果
    4.4 PAM、粉末活性炭与聚铝污泥搭配工艺效能
        4.4.1 响应面试验设计
        4.4.2 COD去除率数学模型分析
        4.4.3 TOC去除率数学模型分析
        4.4.4 SS去除率数学模型分析
    4.5 絮体特性分析
        4.5.1 絮体特性变化实验设计
        4.5.2 絮体的生长过程
        4.5.3 絮体的强度
        4.5.4 絮体的恢复能力
        4.5.5 絮体的分形维数
    4.6 聚铝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研究
        4.6.1 适应性研究
        4.6.2 经济性研究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文艺;王延辉;张先炳;朱佳;罗雅;;加载絮凝—污泥回流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年08期

2 司知侠;铁铝盐絮凝-碱化污泥回流处理印染废水[J];给水排水;1995年07期

3 陈建华;李啸华;李乘;马晓春;;污泥回流的控制及对TP去除的影响[J];市政技术;2019年03期

4 陈兆霖;陈卫;胡凯;陶辉;陈清;白新征;;含炭沉淀池污泥回流工艺强化高有机物水源水处理[J];中国给水排水;2017年17期

5 张海洋;庞金钊;杨宗政;张凤山;孙亚军;毛定坤;;用混凝及污泥回流处理二沉池出水的研究[J];中国造纸;2010年02期

6 刘浔;陆少鸣;;沉淀池生物污泥回流工艺生物强化作用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8年09期

7 宋冬;刘珊;何义亮;刘宪武;;城市污水处理厂含铝污泥回流除磷分析[J];应用化工;2015年12期

8 叶雄鹰,叶建锋;多级好氧工艺中分段污泥回流的试验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3年01期

9 孙丽华;李圭白;李星;杨艳玲;;沉淀池污泥回流工艺强化低浊水处理效能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丁煜;刘浔;杨立;;不同污泥回流工况下沉淀池的生化净水效果对比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志伟;净水厂污泥回流强化混凝的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及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一鸣;聚铝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深度处理制药废水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梁梓庆;污泥回流工艺处理含氟工业废水的中试及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盛雅琼;污泥回流工艺对低浊微污染水的强化处理及絮体分形特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4 韩星航;电磁作用对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工艺的影响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5 于洁;引黄水库水高效深度处理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6 乔建生;高效澄清工艺就地处理溢流污水应用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年

7 周志伟;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水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8 涂家勇;水厂污泥回流强化低浊微污染水混凝效果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唐蕾;污泥回流分离工艺(RSSP)脱氮除磷效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伶俐;超声波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3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63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