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太湖蓝藻催化裂解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6:46
   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引起的蓝藻水华暴发是当今世界频繁发生的环境灾害之一。蓝藻水华在水体表面大量堆积,严重影响水体景观,而且其释放的藻毒素损害水质,危及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将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水华蓝藻进行收集并通过热化学转化的技术转化为生物燃料,不仅有利于减轻水体营养负荷,防止水质恶化,还可为水华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产生一定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赢。为了治理太湖蓝藻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对生物质进行能源化利用,本课题搭建了一套固定床热裂解装置,以蓝藻为原料,选用Mg-Al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分别研究了真空裂解、真空催化裂解和氮气作载气的常压催化热裂解,考察了裂解终温、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对最终生物油产率、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元素分析、气质联用等检测手段进行表征分析了生物油的主要成分。对于真空裂解反应,当裂解终温为400℃C,反应时间为40mmin时,生物油产率达到最大值32.75%;对于真空催化裂解反应,当催化剂与蓝藻的质量比为1:2,裂解终温为400℃,反应时间为50min时,生物油产率达到最高,为47%左右;对于氮气作载气的常压催化热裂解,当催化剂与蓝藻质量比为3:4,裂解终温为450℃,反应时间为40mmin时,生物油产率最高,为54.5%。三种工艺比较可知,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制得的生物油产率最高,品质最好,因此蓝藻的常压催化热裂解研究最有前途。在反应温度为450℃C,反应时间为40min,无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蓝藻常压热裂解反应,最终生物油产率为35.5%,固体焦炭的产率为27.75%,不可凝气体的产率为36.75%;而在反应温度为450℃C,反应时间为40min,催化剂与蓝藻的质量比为3:4的条件下进行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反应,最终生物油产率为54.5%,固体焦炭的产率为15%,不可凝气体的产率为30.5%。实验结果说明Mg-Al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有利于促进生物油形成,对抑制焦炭和不凝气生成有显著作用。对于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反应,在反应时间(40min)、催化剂用量(3:4)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反应温度。当反应温度为350℃C时,生物油的产率为42%;当反应温度为450℃C时,生物油的产率为54.5%。实验结果表明裂解终温的升高有利于生物油的生成。另外,X射线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前后的催化剂晶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524;O643.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
    1.3 蓝藻水华的产生及危害
    1.4 蓝藻资源化处理技术
        1.4.1 蓝藻理化特性
        1.4.2 蓝藻资源化技术
    1.5 生物质热解技术
        1.5.1 生物质热解的概念
        1.5.2 生物质热解的分类
        1.5.3 热解反应机理
        1.5.4 热解技术的工艺流程
        1.5.5 影响生物质热解过程及产物组成的因素
    1.6 蓝藻制取生物油的研究进展
        1.6.1 国外研究进展
        1.6.2 国内研究进展
    1.7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7.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原料和仪器
    2.2 实验原料的预处理
    2.3 实验原料的热重分析和红外分析
        2.3.1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 Anslysis,TG)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 实验原料组成成分的分析
        2.4.1 化学组成成分的测定
        2.4.2 元素分析
        2.4.3 工业分析
    2.5 Mg-Al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2.6 催化裂解的工艺流程
        2.6.1 催化裂解反应装置
        2.6.2 催化裂解实验步骤
        2.6.3 产物产率的计算
    2.7 生物油的分析方法
        2.7.1 元素分析
        2.7.2 热值的计算
        2.7.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2.8 催化剂的表征
        2.8.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8.2 扫描电镜(SEM)
第三章 蓝藻真空裂解的研究
    3.1 蓝藻的热重曲线
    3.2 蓝藻的红外光谱分析
    3.3 反应温度对蓝藻真空裂解的影响
    3.4 反应时间对蓝藻真空裂解的影响
    3.5 反应产物生物油的表征
        3.5.1 元素分析
        3.5.2 生物油的GC-MS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藻真空催化裂解的研究
    4.1 反应温度对蓝藻真空催化裂解的影响
    4.2 反应时间对蓝藻真空催化裂解的影响
    4.3 催化剂用量对蓝藻真空催化裂解的影响
    4.4 正交试验
    4.5 反应产物生物油的表征
        4.5.1 元素分析
        4.5.2 生物油的GC-MS分析
        4.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的研究
    5.1 反应温度对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的影响
    5.2 反应时间对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的影响
    5.3 催化剂用量对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的影响
    5.4 氮气流量对蓝藻常压催化热裂解的影响
    5.5 正交试验
    5.6 反应产物生物油的表征
        5.6.1 元素分析
        5.6.2 生物油的GC-MS分析
    5.7 催化剂的表征
        5.7.1 扫描电镜(SEM)
        5.7.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贤华;陈汉平;罗凯;杨海平;张世红;;提高生物油稳定性的方法[J];化工进展;2006年07期

2 ;秸秆炼成生物油[J];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07期

3 ;利用秸秆“提炼”生物油[J];中国·城乡桥;2006年07期

4 王凤旵;王君;陈明功;张学才;邵群;陈明强;;生物油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8年01期

5 孙培勤;臧哲学;孙绍晖;陈俊武;;生物油的分离与分析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8年05期

6 梁伟;王铁军;张琦;;生物油燃烧技术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9年01期

7 王景华;崔洪友;李志和;易维明;;生物油的性质及其分离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12期

8 阮仁祥;李文志;张颖;朱锡锋;;生物油轻组分的催化氢化与酯化[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年03期

9 石文;张长森;徐兴敏;任献涛;马梅英;张瑞芹;;分级冷凝与电捕获器分离精制生物油研究[J];现代化工;2010年03期

10 魁彦萍;曹晶;周赫;艾宁;姜洪涛;姬登祥;;生物油的成分分析及物性测定[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燕;生物油的分馏及品位提升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杨续来;生物油的烯烃改性精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熊万明;生物油的分离与精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彭锦星;木质原料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及生物油分级催化提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郑先伟;生物油分级调变与催化加氢提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叶俊;生物油催化提质催化剂制备及工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徐兴敏;生物质热解油催化加氢脱氧提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8 谢华清;CO_2吸附强化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氢的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周铭昊;水相生物油提质制备含氧燃料催化剂制备与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蔡勤杰;基于分子蒸馏分离的生物油催化裂化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生物油乳化及其乳化液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阮仁祥;生物油的精炼提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黄锋;钌、铑、镍、钯络合物催化精制生物油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贺博;生物油的分级分离和初步改性[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宏伟;生物油相分离与提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黄相振;微波辅助液化木质素制取生物油及残余木质素的消解[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美惠;减压蒸馏生物油与乙醇在金属负载微介孔分子筛上共催化裂化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纯建;生物油催化酯化改质及模型化合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翟康;负载型非晶态催化剂对生物油催化提质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方丽娜;微藻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过程控制及分析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6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66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