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赤潮反演及分布特征分析
【学位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5
【部分图文】:
潮发生[38-39]。总的来说,海洋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表现??出不同,适宜的环境条件会导致赤潮生物的暴发性生长和增殖,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见图2-1。附近海域环境会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满足赤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时,赤潮附近海域条件也会在赤潮的生消过程的不同时期制约和限制赤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6??
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即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不规则-:角形为其形状特??点,其海域面积约为7.7xl〇5km2,南北长约480km,东西最宽为300km,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组成了整个渤海海域,如下图2-2??所示。(1)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面积约为3.6xl〇5km2,南部与中央盆地北部相连。??(2)渤海湾,位于渤海丙部,面积约为1.75xl〇5l<m2,北起河北省乐亭钍大清河1.1,??南到山东省黄河口,东部与中央盆地西部相连。(3)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面积约??为6966km2,西起黄河丨:丨,东至龙丨丨的屺姆角,北部々中央盆地南部相通。(4)渤海??中央盆地,作为渤海的主要部分,分别被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所包闱,东部的边??界即渤海海峡。(5)渤海海峡,中国第.:大海峡,北起辽宁火连老铁山,南至山东烟??台蓬莱
赤潮面积400km2:辽东湾止锚湾海域累计赤潮面积400km2;葫芦岛附近海域累计面??积250km2;大连温坨岛北部海域累计赤潮面积217km2:辽东湾东部海域和辽东湾中??部海域累计赤潮面积分别为110km2、100km2。综上,下图2-4为渤海赤潮空间分布占??比情况。2000?2015年,渤海海域共发生面积超过100km2?(包括lOOkm2)的赤潮39??次,累计面积约36108km2。其中,超过1000km2的大面积赤潮12次,累计面积约??28670km2,分别占赤潮发生总次数和总面积的7.7%和68.4%。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渤海湾和秦皇岛附近海域。??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琴;王一帆;王琰;卜梦雅;陈胤名;;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研究进展[J];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11期
2 马方方;郭翔宇;徐丽君;桓清柳;;深圳海域红色赤潮藻赤潮在线监测数据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海洋技术学报;2018年04期
3 张涛;米铁柱;卢青;孙静;赵丽媛;袁建;于志刚;;运用PCR-RFLP技术区分赤潮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4 陈炳章,朱明远,王宗灵,李瑞香;赤潮藻类的适应与竞争策略[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5 Amishi Tomotoshi;张杰;赵必红;;赤潮[J];世界环境;1987年02期
6 齐雨藻;章以本;;赤潮de分布发生机制及其影响[J];环境保护;1988年09期
7 易斌;陈凯彪;周俊杰;吕意华;;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18年02期
8 陈田田;白洁;李才文;宋书群;刘云;;主要环境因子对一株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9 黄姿;李春强;彭明;;赤潮藻拮抗微生物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10 刘婷婷;杨宇峰;叶长鹏;王朝晖;;大型海藻龙须菜对两种海洋赤潮藻的生长抑制效应[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平;有害赤潮藻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早期发育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数量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石岩峻;赤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生长和相关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3 张宝玉;赤潮藻的分子标识及荧光原位杂(FISH)技术在检测赤潮藻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吴萍;新型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孙霞;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金秋;大型海藻孔石莼对赤潮微藻克生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其克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甄毓;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的建立及对十二种常见赤潮藻的检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徐宁;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的生态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欧林坚;典型赤潮藻对磷的生态生理响应[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贺;渤海海域赤潮反演及分布特征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2 朱星睿;基于SuperMap iServer的卫星赤潮遥感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3 丁西飞;混合营养型甲藻—红色赤潮藻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4 黄博珠;混合营养型甲藻红色赤潮藻对共存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D];暨南大学;2016年
5 孙健;羟基自由基对典型赤潮藻的杀灭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6 刘婷婷;大型海藻龙须菜对三种海洋赤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孙勇;基于双光谱有毒赤潮藻图像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张涛;常见赤潮藻RFLP特征性图谱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周钦;甲藻细胞磷库变化特征及赤潮生消周期内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D];温州大学;2017年
10 郑凯静;五种微生态制剂对三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7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6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