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尘泥改性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及特性的研究
【学位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57;X703
【部分图文】:
于各种复杂水况,并且适用温度高和 pH 值范围大。固体容易储存,化学性质稳定。PAFC 最佳处理值范围为 pH 为 8,水处理效果明显优于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铁[44]。PAFC 具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具有一些缺点[45,46]。内部结构复杂,化学反应繁多。不同的制备条件下,制备出的 PAFC 内部结构不同,精准表征难度很大。这就需要研究者做大量的实验来深入探究,通过结合 PAFC 的物化性质分析,并根据 PAFC 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混凝形态,结合混凝机理最终得到 PAFC 絮凝剂的混凝作用机理。1.3 冶金尘泥研究现状1.3.1 冶金尘泥的来源据统计,2016 年我国冶金尘泥的总产量为 8000 万吨,钢铁生产中尘泥的主要来源为烧结、高炉,电炉和转炉以及热、精轧钢等钢铁生产等加工工序[9]。如图 1.1 为钢铁生产过程中尘泥产生情况:
原料所用的原料为莱钢炼钢厂冶金尘泥,本文采用化学分析法分析含量,结果见表。表 2.1 冶金尘泥的主要化学组成(质量分数%)Table 2.1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mass fraction) of metallurgical duiO2Al2O3CaO MgO S P C Zn .17 6.54 4.12 3.78 0.33 0.08 24.33 2.17 11 中全 Fe 的质量分数为 38.57%,Al2O3质量分数为 6.54%, 4.12%,其他成分中 SiO2的含量较大,应用共沉淀法,可将分离。
使其稳定的尖晶石结构得以分解,降低尘泥中铁铝元素和碳粉分别研磨至粒度≤74μm,根据尘泥的物化分析,分还原,将冶金尘泥和碳粉按比例为 5:2,温度设为 600℃、800℃、850℃、900℃,在这些条件下进行焙烧还原冷却后研磨得到焙烧冶金尘泥。实验基础上,选择盐酸浓度为 3mol·L-1,温度为 80℃,n,尘泥中 Fe、Al 浸出随不同温度(600℃、650℃、7000℃、900℃)影响结果如下:表 3.1 冶金尘泥中 Fe、Al 总浸出特性随预处理温度变化情况.1 Change of total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Fe and Al in metallurgicapretreatment temperature(℃)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 55.4 68.85 76.2 80.2 80.76 81.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艳;;红[J];星星(上旬刊);2012年11期
2 侯洪宇;于淑娟;钱峰;马光宇;耿继双;;钢铁企业含锌尘泥利用[J];鞍钢技术;2017年03期
3 牛福生;倪文;;京津冀冶金尘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现状和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年08期
4 谢荣耀;;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情孤——赏菖蒲盆艺小景及启发[J];花卉;2017年13期
5 施茂盛;;尘泥[J];中国诗歌;2014年07期
6 韩甲兴;吴永津;武传金;刘国威;;冶金不含铁尘泥在泡沫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3年12期
7 王琼;贵永亮;宋春燕;;冶金含铁尘泥再资源化的技术现状与展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8 丁红;田颖;姜秀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铁尘泥中钾、钠[J];包钢科技;2011年03期
9 潘旭方;;冶金行业含铁尘泥合理循环利用技术[J];现代矿业;2010年05期
10 娄绍军;;含铁尘泥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J];包钢科技;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海潮;冶金尘泥改性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及特性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海涛;冶金尘泥制备掺杂型铁基载氧体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3 修春雨;含锌尘泥材料化利用过程中铁和锌的利用率优化[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4 朱妍;基于冶金尘泥制备掺杂型ZnFe_2O_4/α-Fe_2O_3考察AlMnMg对α-Fe_2O_3组织结构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琼;含铁尘泥还原脱锌过程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唐忠勇;利用低品位、高含碳冶金尘泥制备金属化球团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7 龚俊;从含铁尘泥回收铁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振红;直接还原法处理含锌冶金尘泥烟气的沉积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9 张梅;钢铁冶金含铁尘泥中氯化钾的回收[D];湘潭大学;2015年
10 李杰;鞍钢4号高炉瓦斯灰锌铁分离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1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7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