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一株自絮凝微藻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4:33
   微藻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同时还可以用作生物柴油、水产饲料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原料。然而,微藻细胞体积小、在污水中悬浮均匀,给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利用微藻处理污水的同时实现有效地藻水分离成为微藻污水处理技术工程化应用的关键。本课题从山西当地筛选出一株自絮凝微藻,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然后,利用不同氮源的模拟污水对其培养,研究氮源对其生长、脱氮除磷效果和絮凝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该藻株接种至市政污水中,考察其在市政污水中的生长特性、污染物去除能力和絮凝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一株自絮凝微藻,经BG-11培养基培养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藻细胞多呈聚集状态,细胞外有较多分泌物。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将该藻株命名为Scenedesmus rubescens SX。(2)不同氮源的模拟污水中S.rubescens SX的生长、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絮凝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别。以氨态氮污水培养S.rubescens SX时,其生物量在第3天就达到最大值422.7 mg/L。最终,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6.2%、73.87%和55.57%。在硝态氮污水中,S.rubescens SX的最大生物量达到了596 mg/L。COD、硝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0.21%、58.27%、77.86%。在硝态氮污水中,S.rubescens SX的絮凝效果要优于氨态氮污水,可能是硝态氮污水中较高pH诱导形成带正电荷的镁盐和钙盐沉淀,中和了EPS中的负电荷基团,最终促进了絮凝。同时,我们还发现S.rubescens SX在去除氨氮的过程中使污水pH降低至3.15-3.87,抑制了该藻株在氨态氮污水中的生长和污染物去除效果。通过调节氨态氮污水中的pH,S.rubescens SX的最大生物量达到939.3 mg/L;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7.34%、97.69%和99.77%。由此可见,保持适宜的pH对于提高微藻污水处理效果和生物质的积累至关重要。培养结束后,以氨态氮污水、硝态氮污水以及氨态氮污水(调节pH)培养的S.rubescens SX的油脂含量分别为22.54%、22.44%和25.80%,脂肪酸组分中含有较多的必须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在食品工业和动物饲料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3)S.rubescens SX可以在市政污水中正常生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S.rubescens SX的生物量产率为61.25 mg/(L·d)。培养结束时,最大生物量达到了690 mg/L。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7.91%、96.38和93.68%。在市政污水培养过程中,S.rubescens SX可以保持较高的絮凝效率,在培养结束时,絮凝效率达到94.5%。S.rubescens SX在市政污水保持较高的絮凝效率可能是污水中的钙、镁、铁等金属离子对其自絮凝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S.rubescens SX可用于市政污水的处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污水处理的同时易于完成了藻水分离。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03;X173
【部分图文】:

照片,微藻,照片,藻株


第二章 一株自絮凝微藻的筛选、培养和鉴定伸 10 min。 物 分 别 为 : 1500af : GCGCGCTACACTGATGCTTGATATGC[56]。物由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通过 BLASnk 数据库中已知微藻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利用 MeSTAL W 构建 NJ(neighbor-jointing)树[57]。纯藻株形态特征基中培养 10 天,该藻株于光学显微形态如图 2-1。

系统发育树


Coelastrella aeroterrestrica SWK1_2 JX513879Coelastrella striolata CCALA 309 JX513880C. striolata CAUP H 3602 JX513881Coelastrella terrestris CCALA 476 JX513882Graesiella emersonii CCAP 211/8H MG022718G. emersonii CCAP 211/8P FR865687Graesiella vacuolata CCAP 211/8C FR865685Pectinodesmus pectinatus CCAP 276/40 JQ082314Scenedesmus pectinatus CCAP 276/44 FR865723S. pectinatus CCAP 276/51 FR865730S. pectinatus CCAP 276/58 FR865733Scenedesmus regularis CCAP 276/53 FR865732Scenedesmus rubescens CCALA 475 JX513884Scenedesmus vacuolatus UTEX252 KJ676126S. rubescens SX MH9228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安荣;;聚硫酸铁的絮凝特性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1987年01期

2 刘楠;王冬立;何秀萍;张博润;;酵母新絮凝特性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年01期

3 陈荩,陈庭中,黄利明;浊度法测定絮凝特性的装置[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4 杨金水;马龙;刘伟杰;李宝珍;袁红莉;;生物絮凝剂生产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絮凝特性分析(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08期

5 常玉广;马放;王博;王弘宇;;高效絮凝菌的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6 王萍;;PDADMA的絮凝特性及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7 刘瑞娟;柴涛;;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絮凝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8 雷青娟;张正国;;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9 周爱华;梁生康;单宝田;;高絮凝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09期

10 马龙;刘伟杰;李宝珍;袁红莉;杨金水;;生物絮凝剂生产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絮凝特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彬斌;颗粒态有机物及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结构和特性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唐家毅;胶质芽孢杆菌多糖型絮凝剂的发酵优化、分离、理化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宝文;一株自絮凝微藻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絮凝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2 刘伟;氮调控下自絮凝微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絮凝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3 于洋;微细赤铁矿颗粒絮凝特性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9年

4 胡承志;电解制备的聚合铝的形态结构与絮凝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贾建慧;产微生物絮凝剂优良菌的筛选及絮凝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国红;Al_(13)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凝聚絮凝特性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李涵;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机理及其絮凝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费文砚;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育及絮凝特性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庞鹤亮;剩余污泥自絮凝特性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唐建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7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87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