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长春市大气中细颗粒物受体组分重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9 18:45
   近年来,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事件频发,其中以PM_(10)和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最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随着人们对大气颗粒物的危害的深入了解,许多国家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以便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污染规律。PM_(2.5)对环境的影响相当大的程度是和其组成特征有关的,了解PM_(2.5)的构成及主要化学组成是研究PM_(2.5)来源及危害等工作的前提。本研究于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对长春市君子兰公园、客车厂、园林处、劳动公园、邮电学院、经开区环卫处、高新区管委会、净月潭和岱山公园9个点位开展了PM_(2.5)采样及组分的化学分析,获得了长春市PM_(2.5)的受体化学组成。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组成比例上,2013年和2014年主要受体组分中有机组分所占比例均为最大,成为本次污染过程的最主要部分。其中秋冬两季的有机物浓度明显高于春夏两季,主要由于10月份长春市就已经进入采暖期,大面积的集中供热致使燃煤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有机物的浓度增加。不利的气象条件也是导致污染加重的原因之一。秋冬两季SNA浓度明显偏高,表明城区大气有较为明显的二次污染。2013年和2014年秋季NO_3~-浓度均高于其他季节,分别为夏季NO_3~-浓度的6倍和7倍。由于颗粒态的NO_3~-以挥发性组分为主,易受温度的影响。在夏季温度较高时,颗粒态的硝酸盐容易向气态转化。在秋季,低温利于硝酸盐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SO_4~(2-)具有典型的区域污染特征,2013年和2014年秋冬两季浓度均高于春夏两季。秋冬两季燃煤取暖产生较多污染物的前体物,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致使污染物聚集并发生二次转化过程,导致污染物浓度较高。NH_4~+受本地和区域传输的影响都存在,2013年和2014年NH_4~+的浓度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两季,春季高于夏季,夏季NH_4~+的浓度最低,NH_4~+受气态前体物SO_2和NOx的影响较大,气态前体物排放量的增加导致NH_4~+的浓度增加。由于NH_4~+与农业活动(化肥使用、秸秆燃烧等)有关,导致春季的浓度高于夏季。夏季温度较高,硝酸铵不易保留在颗粒物中,所以导致夏季颗粒物中硝酸盐的浓度较低。EC受本地污染源贡献较大,2013年和2014年秋冬两季浓度最高,春夏两季浓度差异不大。Cl~-浓度的季节差异最为明显,2013年冬季Cl~-的浓度是年均值的2倍,是夏季的20倍。2014年秋季Cl~-的浓度是年均值的2倍,是夏季的11倍。秋冬两季Cl~-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颗粒物中的NaCl和KCl与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HNO_3)等反应生成气态的HCl,导致颗粒物中氯盐的损失;另一方面,颗粒物中的NH_4Cl在高温的大气中易挥发,导致氯盐的减少。此外,煤燃烧也是Cl~-的主要来源之一,秋冬两季为采暖期,燃煤量的增加导致Cl~-浓度增加,说明Cl~-受本地燃煤的影响较大。在空间分布上,2013年和2014年长春市北部和东南部的点位污染水平均较高。长春市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这几个点位处于下风向的方向上,较易受到上风向的污染物的影响,因此其总质量浓度较大。浓度最高的两个点位分别为君子兰公园和客车厂,这两个点位均代表长春市工业区,君子兰公园周边有长春市第一热电厂,客车厂周边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浓度最低的净月潭点位位于长春市净月潭公园内,其代表长春市旅游区,大气污染较轻。在季节分布上,2013年长春市PM_(2.5)质量浓度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2014年PM_(2.5)质量浓度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其中2013年OM的浓度总体呈现C冬C秋C春C夏;PM_(2.5)中SNA重构季节变化为C秋C冬C春C夏;Cl~-的浓度总体呈现C冬C秋C春C夏;EC的浓度总体呈现C冬C秋C春C夏。2014年秋季OM的浓度呈现C秋C冬C夏C春;PM_(2.5)中SNA重构季节变化为C秋C冬C春C夏;Cl~-的浓度呈现C秋C冬C春C夏;EC的浓度呈现C秋C冬C春C夏。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13
【部分图文】:

长春市,政区


原理与方法4第 2 章 原理与方法2.1 研究区域及概况2.1.1 研究区域本论文中选择长春市建成区作为研究对象区域,具体情况如下图 2.1 所示。图 2.1 长春市城区政区图2.1.2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长春位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 43°05′~45°15′,东经 124°18′~127°05′,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与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幅员20604 平方公里。长春市辖 4 县(市)6 区: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城市面积 4789 平方公里,其中长春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 336.35 平方公里。境内松花江、伊通河、拉林河等主要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切穿大黑山脉。长春市属于典型的平原型城市,处于吉林省西部平原与东部山地的过渡地带,

分布图,采样点位,受体,分布图


表 2.3 受体采样点位分布情况编号 点位名称 经度(E) 纬度(N)1 君子兰公园 125°18′42″ 43°55′04″2 客车厂 125°17′16″ 43°54′07″3 邮电学院 125°17′54″ 43°50′54″4 劳动公园 125°21′56″ 43°52′28″5 园林处 125°19′22″ 43°52′41″6 净月潭 125°27′38″ 43°47′26″7 高新区管委会 125°15′00″ 43°49′00″8 岱山公园 125°13′00″ 43°51′00″9 经开区环卫处 125°25′00″ 43°52′00″

空间分布图,受体,组分,公园


3.11 4.18 1.41 1.51 4.39 31.36 14.66 1.09 14.32 61.70劳动公园 4.65 5.25 1.97 1.86 5.53 30.48 13.60 1.29 15.98 64.63图 3.1 是 2013 年长春市大气细颗粒物中主要组分浓度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该图中可以看出长春市北部和东南部的点位污染水平较高,如君子兰公园、客车厂、劳动公园和经开区环卫处,长春市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这几个点位处于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莉;;浅述环境中PM_(2.5)的分析研究及其展望[J];环境;2012年S1期

2 武云霞;蔡乐;;南昌防控PM_(2.5)的几点思考[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4年02期

3 王果;迪丽努尔·塔力甫;买里克扎提·买合木提;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孜;王新明;丁翔;;乌鲁木齐市PM_(2.5)和PM_(2.5~10)中碳组分季节性变化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2期

4 曹军骥;;我国PM_(2.5)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地球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5 宁爱民;文军浩;郑德智;樊尚春;;PM_(2.5)监测技术及其比对测试研究进展[J];计测技术;2013年04期

6 陈浩;骆仲泱;江建平;方梦祥;;燃煤PM_(2.5)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J];科学;2014年02期

7 王琪;孙巍;张新宇;;北京地区PM_(2.5)质量浓度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影响关系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年10期

8 郑灿军,王菲菲,郭新彪;大气PM_(2.5)对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9 张罡;;雾霾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6年14期

10 CHOW Judith C;曹军骥;李顺诚;王小亮;WATSON John G;;PM_(2.5)及其测量与影响研究简史[J];地球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彭辉;大气细粒子中PAHs暴露与老年人代谢标志物的相关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肖致美;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因素、来源解析及灰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李林;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各疾病别死亡的急性效应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5 顾泽平;大气细颗粒物有机质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源解析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6 许稳;中国大气活性氮干湿沉降与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7 程慧波;兰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孙国金;机动车排放PM_(2.5)和NO_x的特征与减排对策[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李沛;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风险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周栋;多种颗粒源的声波团聚实验研究与模拟[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智答;长春市大气中细颗粒物受体组分重构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2 高利;PM_(2.5)数据统计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热比古丽·达木拉;乌鲁木齐大气多环芳烃、有机碳/元素碳粒径及季节性分布[D];新疆大学;2013年

4 张苑;西安地区环境空气PM2.5污染与雾霾治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5 侯雪超;南昌市大气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昌大学;2013年

6 王相凤;新型干法水泥窑汞等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7 李林军;武汉市三个监测点PM_(2.5)的污染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王治非;济南市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张玮;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近况及其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0 李恬;山东省及周边地区霾的气候特征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90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90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c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