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域差异及减排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5 01:08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碳减排已在世界各国之间达成共识,也是我国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率先把低碳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建设,同时承诺“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土地作为碳源/汇的空间载体,不仅为碳减排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也为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碳减排提供思路。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差异较大,应当依据各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异质性,从区域整体上划分各地区的碳减排责任。而如何制定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碳减排方案,合理的将宏观层面碳减排目标分配到微观尺度上,已成为学术界、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外部性、低碳经济、择优分配、可持续发展等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总结和梳理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域差异、碳减排方案设计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公平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武汉城市圈35个县(区)间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构建城市圈碳减排目标分解模型,设计武汉城市圈2020年碳减排方案,并对所得方案...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域差异及减排方案研究


005-2015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空间分布图,碳排放量,碳排放,土地利用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域差异及减排方案研究(2)2005 年城市圈有 17 个县(区)净碳排放为负,18 个县(区)净碳排放为正,而到2015 年城市圈仅剩7 个县(区)净碳排放为负,28 个县(区)净碳排放为正,这与城市圈碳排放量在考察期内高速增长、碳吸收量微弱增长的结论相吻合。(3)武汉城市圈净碳排放在县(区)间分布较为集中,土地利用净碳排放为负的县(区)多数集中在城市圈东北与西南地区,而城市圈中部、西部县(区)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多数为正。典型年份 2005 年、2010 年、2015 年武汉市的武汉城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与黄石市的黄石城区、大冶市净碳排放均占城市圈净碳排放的七成以上,其余的 28 个县(区)占三成左右,但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有所好转,8 个主要净碳排放县(区)所占比重在逐年减小。

分布图,分布图,碳排放,经济效率


图 4-1 武汉城市圈典型年份 EDI 值空间分布图Fig.4-1 Typical year’s EDI value distributions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4.2.2 经济效率指数差异分析根据式 4-2,计算得出典型年份 2005 年、2010 年、2015 年武汉城市圈各县(区)碳排放经济效率指数值,结果见表 4-2、图 4-2。从表 4-2 可以看出,2005-2015 年间,随着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圈 EEI 均值值持续提高。其中,超过九成的县(区)在考察期内 EEI 值一直处于提高趋势,仅有少部分如孝昌县、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仙桃市等 EEI 值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从 EEI 值大小来看,2005 年 EEI 值大于 1 的县(区)共有 19个,而到 2015 年 EEI 值大于 1 的县(区)共有 21 个,这些都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在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J]. 李玉玲,李世平,祁静静.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1)
[2]省域碳排放配额分配—融合公平和效率的研究[J]. 宋杰鲲,张凯新,曹子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5)
[3]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差异性及公平性分析[J]. 孙冰洁,王润,刘甜,胡道华,蔡爱玲.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6)
[4]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J]. 王亚政,赵涛,王雅楠,崔操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1)
[5]区域碳排放和减排路径文献前沿理论综述[J]. 佟昕,李学森.  经济问题探索. 2017(01)
[6]非线性视角下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分析[J]. 姜国刚,顾婷婷,赵杨.  软科学. 2016(07)
[7]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J]. 冯杰,王涛.  软科学. 2016(05)
[8]面向“十三五”低碳发展的河南省碳减排路径[J]. 张丽君,荣培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9]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杭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 黄忠华,杜雪君.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6)
[10]中国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 李建豹,黄贤金,吴常艳,周艳,徐国良.  经济地理. 2015(11)

博士论文
[1]多尺度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时空格局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施开放.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碳循环及其土地调控机制研究[D]. 赵荣钦.南京大学 2011
[3]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赖力.南京大学 2010
[4]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 郝庆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我国碳排放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曹玲娟.江西财经大学 2017
[2]低碳背景下工业行业碳排放区域差异实证研究[D]. 向俊龙.西南交通大学 2015
[3]我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省际分解研究[D]. 杨庆亮.中国矿业大学 2015
[4]基于LMDI方法的京津沪渝四市碳排放差异研究[D]. 袁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5]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协整性及因果关系研究[D]. 周军辉.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898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98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a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