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藻共生体系稳定培养建立及条件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17:04
水体富营养化作为一种普遍的水体污染现象受到人们长期关注。水华作为此类问题显著的标致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长期研究发现除营养盐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水华爆发的原因之一。其中菌-藻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且多倾向于细菌对藻类的杀、抑作用方面的研究,菌-藻互惠关系研究较少,共生体系建立基础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建立菌-藻共生体系并实现稳定培养,对深入探究两者相互作用和内在物质交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调研,选取水华鱼腥藻(Anabanea flos-aquae)、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玫瑰单胞菌(Roseomonassp.)、藻苍黄杆菌(Luteolibacter algae)作为目标对象进行交叉实验探明菌、藻之间生态学关系。本文主要采用藻类生理指标(细胞计数、叶绿素a、光合放氧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对共生体系进行评价,建立菌-藻共生体系并对体系进行条件优化。这将对菌藻共生机理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支持,并对水华爆发预测和机理提供新思路。研究获得主要以下结论:①在以菌干扰下的菌藻混合体系实验中,水华鱼腥藻中对照组和添加藻苍黄杆菌、玫瑰单胞菌藻细胞最大量比为1:1...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藻菌营养元素交互关系及传递路径(Rama丨丨an等.,2016)??Fil.2.\lae?and?bacteria?nutrient?elements?interaction?and?transmissionath.??
每个支流设两个采样点(每个点位隔天采样),分别为北岸:澎溪河(高阳-??GY、双江-SJ)、汤溪河(云安-YA、云阳-YY);南岸:磨刀溪(灌塘湾-??GTW、虹萍-HP)、长滩河(长滩河-CTH、普安-PA)(如图2.1)。调查共采集温??度、DO、pH、NHU+-N、NOf-N、P〇4_-P、TSM、POM?等指标,分析暴发水华??水域中的优势藻种及营养盐分布情况,对实验建立具有指导意义。??15??
?8_06±0.23??对Chl.a及营养盐考察发现(图2.2-a),此次涉及的4个支流中仅澎溪河流??域发生水华事件(Chl.a>10mg/m3),分别是GY和SJ采样点。镜检发现优势藻??种分别为水华鱼腥藻伽e?y7〇5-叫wae)、隐藻(CVy/Jtop知/es1)。水面呈现??出各优势藻爆发增长后的颜色(水华鱼腥藻呈现的绿色和隐藻呈现的褐色)。两??个采样点Chl.a值分别在17和20日达到极值(SJ=28.36mg/m3、GY=29.76mg??/m3),这一数值远远超过其它采样点。??^3?-?《a)?_?(b)??f?p??%?!?l|?s?n?i??f5-?,!?il?n?!?1??°?3.0?A?#?2?r?|?§??1T?〇?I?||?j?-?|?f?[?I?IS??丄n亦JiBIB|immB|l|??GTW?PA?HP?CTH?GY?SJ?YA?YY?GTW?PA?HP?CTH?GY?SJ?YA?YY??象祥餐桴焱??41?0?3?liSD?^?^?^??(c)?(d)??3-??一?^?0.2-??|2?I??'taiiiiiiirliitiiki??GTVV?PA?HP?CTH?GY?SJ?YA?VY?G1W?PA?HP?CTH?GY?SJ?YA?VY??采样点?mM??图2.2?Chl.a和营养盐分布图??Fig2.2?Chl.a?and?Nutrients?distribution?chart??分析营养盐发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菌藻混合液中光强的指数形式衰减[J]. 苟尧,鲁伦慧,方芳,郭劲松,杨吉祥. 净水技术. 2017(S2)
[2]微藻与细菌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J]. 张晶,侯和胜,佟少明. 激光生物学报. 2016(05)
[3]蓝藻水华暴发与水体细菌关系的研究进展[J]. 李建松,姜志勇,钟金香,蔡云川,吴郁丽,郭晓奇,马志州,王广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6(10)
[4]群体感应信号对“藻—菌”关系的调节作用[J]. 黄昕琦,蔡中华,林光辉,周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04)
[5]固化菌藻系统处理养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 周鸣,汤红妍,贾晓平,苗娟,朱书法. 工业水处理. 2016(08)
[6]三峡库区支流蓝藻水华对浮游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J]. 毛莉,张明,白芳,崔懿安,施军琼,吴忠兴.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3)
[7]菌藻共生生物膜对重金属镉的去除[J]. 高敏,李茹.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6(02)
[8]维生素B12在细菌与真核藻类相互作用中的功能研究进展[J]. 周璇,李军英,伍刚,周丹,谢波. 微生物学通报. 2015(05)
[9]不同磷浓度下光强、温度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生长的动力学[J]. 张萍,李哲,王胜,郭劲松,肖艳,刘静. 湖泊科学. 2015(03)
[10]5株北极微藻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J]. 苗祯,杜宗军,李会荣,楼妍颖,罗玮. 生态学报. 2015(05)
硕士论文
[1]小球藻、活性污泥对分散蓝2BLN的去除研究及藻菌共生体系构建[D]. 谢丽.石河子大学 2017
[2]复合式氧化沟—菌藻共生系统脱氮性能的试验研究[D]. 任艳龙.重庆大学 2015
[3]水华鱼腥藻降解菌及其溶藻效应研究[D]. 孙秀敏.上海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05384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藻菌营养元素交互关系及传递路径(Rama丨丨an等.,2016)??Fil.2.\lae?and?bacteria?nutrient?elements?interaction?and?transmissionath.??
每个支流设两个采样点(每个点位隔天采样),分别为北岸:澎溪河(高阳-??GY、双江-SJ)、汤溪河(云安-YA、云阳-YY);南岸:磨刀溪(灌塘湾-??GTW、虹萍-HP)、长滩河(长滩河-CTH、普安-PA)(如图2.1)。调查共采集温??度、DO、pH、NHU+-N、NOf-N、P〇4_-P、TSM、POM?等指标,分析暴发水华??水域中的优势藻种及营养盐分布情况,对实验建立具有指导意义。??15??
?8_06±0.23??对Chl.a及营养盐考察发现(图2.2-a),此次涉及的4个支流中仅澎溪河流??域发生水华事件(Chl.a>10mg/m3),分别是GY和SJ采样点。镜检发现优势藻??种分别为水华鱼腥藻伽e?y7〇5-叫wae)、隐藻(CVy/Jtop知/es1)。水面呈现??出各优势藻爆发增长后的颜色(水华鱼腥藻呈现的绿色和隐藻呈现的褐色)。两??个采样点Chl.a值分别在17和20日达到极值(SJ=28.36mg/m3、GY=29.76mg??/m3),这一数值远远超过其它采样点。??^3?-?《a)?_?(b)??f?p??%?!?l|?s?n?i??f5-?,!?il?n?!?1??°?3.0?A?#?2?r?|?§??1T?〇?I?||?j?-?|?f?[?I?IS??丄n亦JiBIB|immB|l|??GTW?PA?HP?CTH?GY?SJ?YA?YY?GTW?PA?HP?CTH?GY?SJ?YA?YY??象祥餐桴焱??41?0?3?liSD?^?^?^??(c)?(d)??3-??一?^?0.2-??|2?I??'taiiiiiiirliitiiki??GTVV?PA?HP?CTH?GY?SJ?YA?VY?G1W?PA?HP?CTH?GY?SJ?YA?VY??采样点?mM??图2.2?Chl.a和营养盐分布图??Fig2.2?Chl.a?and?Nutrients?distribution?chart??分析营养盐发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菌藻混合液中光强的指数形式衰减[J]. 苟尧,鲁伦慧,方芳,郭劲松,杨吉祥. 净水技术. 2017(S2)
[2]微藻与细菌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J]. 张晶,侯和胜,佟少明. 激光生物学报. 2016(05)
[3]蓝藻水华暴发与水体细菌关系的研究进展[J]. 李建松,姜志勇,钟金香,蔡云川,吴郁丽,郭晓奇,马志州,王广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6(10)
[4]群体感应信号对“藻—菌”关系的调节作用[J]. 黄昕琦,蔡中华,林光辉,周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04)
[5]固化菌藻系统处理养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 周鸣,汤红妍,贾晓平,苗娟,朱书法. 工业水处理. 2016(08)
[6]三峡库区支流蓝藻水华对浮游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J]. 毛莉,张明,白芳,崔懿安,施军琼,吴忠兴.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3)
[7]菌藻共生生物膜对重金属镉的去除[J]. 高敏,李茹.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6(02)
[8]维生素B12在细菌与真核藻类相互作用中的功能研究进展[J]. 周璇,李军英,伍刚,周丹,谢波. 微生物学通报. 2015(05)
[9]不同磷浓度下光强、温度对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生长的动力学[J]. 张萍,李哲,王胜,郭劲松,肖艳,刘静. 湖泊科学. 2015(03)
[10]5株北极微藻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J]. 苗祯,杜宗军,李会荣,楼妍颖,罗玮. 生态学报. 2015(05)
硕士论文
[1]小球藻、活性污泥对分散蓝2BLN的去除研究及藻菌共生体系构建[D]. 谢丽.石河子大学 2017
[2]复合式氧化沟—菌藻共生系统脱氮性能的试验研究[D]. 任艳龙.重庆大学 2015
[3]水华鱼腥藻降解菌及其溶藻效应研究[D]. 孙秀敏.上海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05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053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