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京津冀区域生态足迹流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16:56
  作为中国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焦点议题。而京津冀之间产品贸易背后隐含的生态资源流动情况可以为此提供科学支撑,这种隐含在产品中的生态资源可以用生态足迹来表征。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的地域空间,以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以往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研究主要就单个地区进行分析,而未考虑到各个区域之间的生态依存关系。本文基于2007、2010、201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表,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内部以及京津冀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生态足迹转移特征,同时运用结构分解法分析了不同年份京津冀各地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紧张,尤其是河北地区,其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在京津冀内部,北京和天津通过消耗河北产品,从河北净调入了大量的生态足迹,这主要隐含于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农产品等生态资源密集型产品;(3)京津冀从其他地区净调入生态足迹,这部分贡献主要来自于北京和天津,而河北净调出大量的生态足迹;(4)在研究期土地投...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京津冀区域生态足迹流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京津冀经济增长情况

城镇化,常住人口


津冀地区生态状况。据统计,京津冀地区仅拥有全国 2.2%的土地资国约 8%的人口、1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 6%的粮食生产(国家统计局态压力主要来自于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在 2010-2017 年期口数量从 10455 万增至 11247 万,城镇化率由 56.6%提高至 64.6%,%(见图 1-2)。“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 2020 年城镇化率要达到 57%左右(河北统计局,2017),天津规划要达到 84%(天津统计局,2017)。可以看出,随着京津冀地区人口化建设的进一步扩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这将严重制约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国家适时提出了京津冀生态一中央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划定了京津冀地区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并明确指出将改善环境质量和增加生态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

路线图,路线图,研究技术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扩展的土地承载力指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沈文东,许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4)
[2]京津冀地区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视角[J]. 贾旭,白云.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1)
[3]北京与津冀之间隐性土地资源流动研究[J]. 裴厦,刘春兰,谢高地,李铮,王海华,陈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1)
[4]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J]. 杨屹,加涛.  生态学报. 2015(24)
[5]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研究——以黄石市为例[J]. 刘春.  资源与产业. 2014(05)
[6]西藏林芝地区2006—2010年生态足迹研究[J]. 赵忠瑞,解传奇,方江平.  资源与产业. 2014(05)
[7]中欧双边货物贸易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基于产品用地系数矩阵(PLUM)方法[J]. 李昭华,李璇.  国际贸易问题. 2013(03)
[8]中国对外贸易自然资本流向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O模型的生态足迹分析[J]. 李昭华,汪凌志.  中国工业经济. 2012(07)
[9]京津冀及江浙沪经济圈生态足迹比较分析[J]. 成淑敏,高阳,黄姣,杨卓翔.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04)
[10]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J]. 刘东,封志明,杨艳昭.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4)

硕士论文
[1]河北省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研究[D]. 李俊杰.河北大学 2018
[2]山西省际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庆燕.山西大学 2018
[3]中国ICT产业结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通武.广西大学 2018
[4]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模型的北京市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D]. 王洪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18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18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d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