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6 18: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高耗能问题。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雾霾日益严重,而造成这一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在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工业企业排放量达到最大,所以加快工业企业碳减排的进程已迫在眉睫。在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核心在于工业的技术进步,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措施。因此,深入具体研究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对提出有效实现中国工业部门低碳目标的策略意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运用 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Technology)模型,测度了 2000-2016年中国工业部门32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着重分析了技术进步的不同路径,即研发支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有效专利发明量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后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各类技术进步对不同工业行业碳减排程度的不同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平均水平为每亿元2...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中国工业部门各行业平均碳排放趋势

柱状图,碳排放,工业部门,行业


4000??2000??0??〇?-irMr〇rj-Lni〇r^OCCn〇rHr>jr〇?3-Lnv^>??〇〇〇〇〇〇〇〇CO?-H?-Hr-H?r—I?r—i?i—I?t—t??OOOOOOOOCOOOOOOOO??rsj?rsirNirvjrsjOsirsirMrNrM?i-m?rsi?rsi?r ̄sj?rsj?rsi?r-si??图2-1中国工业部门各行业平均碳排放趋势??中国工业部门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情况各不相同,表2-1中无法看出具体各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情况。因此,本文进一步绘制了?2000年和2016年各工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柱状图,见图2-2和2-3。从中我们能够看到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H30)的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其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H17)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23)两个行业的碳排放量紧随其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H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H2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H1)三大工业??的碳排放量基本上相差不多、相对较少一些;其余各行业的碳排放量值在2000??和2016年排放量均远远低于上述六个行业。在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H02)和化??学纤维制造业(H20)之外的大多数行业中,2016年的碳排放量远高于2000年。??

碳排放强度,行业,工业部门,情况


料加工业(H17)行业,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油能源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甚至是??其他行业的十几倍,该行业对煤炭能源和燃料油能源的消耗也高于其他行业,??使得其碳排放强度值极高,但是在2016年己下降到每亿元15.39万吨标准煤。??其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H30),碳排放强度值也很大,这主要是由于??该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对煤炭能源的需求远超过其他行业,导致碳排放强度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2000年燃气生产和供应业(H31)的碳排放强度值很高,在??2016年碳排放强度达到很低的水平,这是因为在2000年燃气生产和供应业(H31)??行业的煤炭能源^消耗普遍高于其他行业,其他能源的消耗低于其他行业,使??得该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值在2000年很高。相对于2000年,该行业在2016年煤??炭能源的消耗量为之前的三分之一,而其他能源的消耗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这??使得该行业的碳强度值在2016年达到了非常低的水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H22)??具有高碳排放强度,虽然从2000年到2016年己有缓解,但是总体上看碳强度??仍然很大。总体上看中国工业各子行业的碳强度在最近几年基本上得到有效的??控制,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J]. 黄凌云,谢会强,刘冬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10)
[2]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碳排放——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J]. 何彬,范硕.  商业研究. 2017(07)
[3]碳减排技术进步与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J]. 张跃胜.  经济管理. 2016(09)
[4]陕西省工业行业碳排放实证研究——基于工业品贸易隐含碳视角[J]. 张根能,张珩月,董伟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3)
[5]工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基于200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 乔榛,曹利战.  北方论丛. 2016(02)
[6]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J]. 张翠菊,张宗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9)
[7]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转移评价及预测研究[J]. 杨顺顺.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6)
[8]技术进步、技术产业化与碳排放效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薛俊宁,吴佩林.  上海经济研究. 2014(09)
[9]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J]. 张兵兵,徐康宁,陈庭强.  资源科学. 2014(03)
[10]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J]. 李新运,吴学锰,马俏俏.  统计研究. 2014(01)

硕士论文
[1]中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 朱玲玲.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20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20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