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炭及活性炭沉积物原位修复过程生物毒性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11:05
研究模拟了白洋淀清淤搅动后铺洒生物炭以及活性炭对上覆水生物毒性影响效果,共在白洋淀中设立6个围隔(1搅动空白;2铺洒空白;3生物炭薄;4生物炭厚;5活性炭薄;6活性炭厚),通过人力搅动的形式模拟清淤过程,搅动结束后迅速铺洒不同厚度的活性炭与生物炭并于不同时间段采集上中下3层上覆水,测定其发光细菌毒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在未搅拌的情况下,水体的毒性在中等毒性等级;当我们将水体沉积物进行搅拌,使其悬浮在水中时,水体的毒性明显降低,降低至低毒性等级;当我们搅拌并加入一定量的生物炭时,水体的毒性呈现较大幅度波动,但均值处于中等毒性等级;当我们在搅拌的情况下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水体的毒性同样出现较大波动,但毒性总体处于中等毒性等级。研究对清淤后生物炭原位覆盖过程的生物毒性与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甘肃科学学报. 2020年04期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北田庄场地实验区域位置示意图
中层水不同时间批次采样的生物毒性变化见图3,由图3可知,1号围隔空白样品稳定在30%左右的抑光率,属于中等毒性,与上层水保持一致。2号围隔内沉积物搅拌后,中层水毒性同样降低,处于低毒性等级。3、4号围隔加生物炭,处于中等毒性等级,且4号围隔部分样点毒性超过了中等毒性等级。5、6号围隔中添加了活性炭,5号处于中等毒性等级,6号前期处于低毒性等级,后期又升到中等毒性。图3 中层水毒性分布
图2 上层水毒性分布加入生物炭的3、4号围隔,起初阶段中层水毒性高于空白,这是由于生物炭粉末对发光细菌产生影响,随着生物炭的沉降,毒性慢慢降低,逐步低于空白区毒性,这是因为生物炭的吸附作用,且4号区域投加较多生物炭,其作用明显高于3号区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位覆盖法对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J]. 朱兰保,盛蒂,朱攀.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2)
[2]某制药废水对发光细菌急性毒性的评价研究[J]. 杜丽娜,杨帆,穆玉峰,余若祯,左剑恶,高俊发,余忻,滕丽君,汤薪瑶. 环境科学. 2014(01)
[3]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朱兰保,盛蒂.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4]发光细菌法在渗滤液生物毒性测定中的应用[J]. 曾晓岚,陈鑫,丁文川,李作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S2)
[5]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的优化研究[J]. 马勇,黄燕,贾玉玲,于海燕,蔡强,王昂,陈鸣渊.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11)
[6]发光细菌在水环境生物毒性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吴泳标,张国霞,许玫英,张家强,孙国萍.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8)
[7]发光细菌检测水中综合毒性[J]. 蒋园芳. 科技资讯. 2008(30)
[8]受污染沉积物原位覆盖材料研究进展[J]. 祝凌燕,张子种,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 2008(04)
[9]海洋发光细菌的发光及其应用[J]. 张进兴,逄爱梅,孙修勤,孙培光. 发光学报. 2007(02)
[10]污染底泥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宁寻安,陈文松,李萍,尹光彩,白晓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9)
硕士论文
[1]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用于环境毒性检测的系统研究[D]. 周明霞.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发光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的完善及其在工业废水水质监督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萍.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25792
【文章来源】:甘肃科学学报. 2020年04期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北田庄场地实验区域位置示意图
中层水不同时间批次采样的生物毒性变化见图3,由图3可知,1号围隔空白样品稳定在30%左右的抑光率,属于中等毒性,与上层水保持一致。2号围隔内沉积物搅拌后,中层水毒性同样降低,处于低毒性等级。3、4号围隔加生物炭,处于中等毒性等级,且4号围隔部分样点毒性超过了中等毒性等级。5、6号围隔中添加了活性炭,5号处于中等毒性等级,6号前期处于低毒性等级,后期又升到中等毒性。图3 中层水毒性分布
图2 上层水毒性分布加入生物炭的3、4号围隔,起初阶段中层水毒性高于空白,这是由于生物炭粉末对发光细菌产生影响,随着生物炭的沉降,毒性慢慢降低,逐步低于空白区毒性,这是因为生物炭的吸附作用,且4号区域投加较多生物炭,其作用明显高于3号区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位覆盖法对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J]. 朱兰保,盛蒂,朱攀.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2)
[2]某制药废水对发光细菌急性毒性的评价研究[J]. 杜丽娜,杨帆,穆玉峰,余若祯,左剑恶,高俊发,余忻,滕丽君,汤薪瑶. 环境科学. 2014(01)
[3]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朱兰保,盛蒂.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4]发光细菌法在渗滤液生物毒性测定中的应用[J]. 曾晓岚,陈鑫,丁文川,李作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S2)
[5]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的优化研究[J]. 马勇,黄燕,贾玉玲,于海燕,蔡强,王昂,陈鸣渊.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11)
[6]发光细菌在水环境生物毒性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吴泳标,张国霞,许玫英,张家强,孙国萍.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8)
[7]发光细菌检测水中综合毒性[J]. 蒋园芳. 科技资讯. 2008(30)
[8]受污染沉积物原位覆盖材料研究进展[J]. 祝凌燕,张子种,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 2008(04)
[9]海洋发光细菌的发光及其应用[J]. 张进兴,逄爱梅,孙修勤,孙培光. 发光学报. 2007(02)
[10]污染底泥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宁寻安,陈文松,李萍,尹光彩,白晓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9)
硕士论文
[1]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用于环境毒性检测的系统研究[D]. 周明霞.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发光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的完善及其在工业废水水质监督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萍.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25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2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