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质对煤渣改良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27 07:47
地下渗滤系统(SWIS)对硝化、反硝化过程调控不灵活,导致其对氮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组建了两套SWIS装置(1#装置:65~80cm段没有生物基质;2~#装置:65~80cm段添加生物基质),对沿程氮素、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强度及氮还原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套装置均表现为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20~60cm段,反硝化反应主要发生在60~80cm段。2~#装置的反硝化作用明显强于1#装置,因此其TN去除率高于1~#装置。硝化作用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反硝化作用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增。硝酸盐还原酶(NAR)活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亚硝酸盐还原酶(NIR)活性随深度的增加先减弱后又增强。主要原因是2~#装置中添加了干化污泥作为生物基质,为反硝化作用补充了碳源,增强了脱氮能力。
【文章来源】: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年08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氮素沿程变化规律
由图2(b)可知,反硝化作用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其中1#装置由20cm处的0.32mg/(kg·h)升至80cm处的0.85 mg/(kg·h),2#装置由20cm处的0.31 mg/(kg·h)升至80cm处的1.05mg/(kg·h)。2#装置在60~80cm段的反硝化作用强度明显高于1#装置。2.3 氮还原酶活性沿程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基质对SWIS脱氮效果及微生物的影响[J]. 严群,丁越,温慧凯,刘馥雯,胡晋博,蔡若宇. 环境工程学报. 2019(05)
[2]改良填料对地下渗滤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研究[J]. 丁越,严群,温慧凯,刘馥雯. 水处理技术. 2018(11)
[3]碳源对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及产生N2O的影响[J]. 李海波,李英华,徐新阳,汪思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4]地下渗滤系统生物基质组成及优化[J]. 刘晋,李晓东,刘冉,张广新.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6(06)
[5]基质混配地下渗滤系统脱氮除磷机理研究[J]. 杨铮铮,张思,刘春敬,杜欢,宋漫利,谢建治. 水处理技术. 2016(01)
[6]地下渗滤系统强化生活污水脱氮的生物基质研究[J]. 李英华,李海波,徐新阳,宫璇,周咏春,张凤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5(05)
[7]地下渗滤系统酶活性分布及对脱氮效果的影响[J]. 李英华,李海波,孙铁珩.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2(05)
[8]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J]. 郑彦强,卢会霞,许伟,孙红文,付学起,杨树生,李桐. 环境工程学报. 2010(10)
[9]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难点及对策[J]. 李英华,孙铁珩,李海波,胡筱敏. 生态学杂志. 2009(07)
本文编号:2941363
【文章来源】: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年08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氮素沿程变化规律
由图2(b)可知,反硝化作用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其中1#装置由20cm处的0.32mg/(kg·h)升至80cm处的0.85 mg/(kg·h),2#装置由20cm处的0.31 mg/(kg·h)升至80cm处的1.05mg/(kg·h)。2#装置在60~80cm段的反硝化作用强度明显高于1#装置。2.3 氮还原酶活性沿程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基质对SWIS脱氮效果及微生物的影响[J]. 严群,丁越,温慧凯,刘馥雯,胡晋博,蔡若宇. 环境工程学报. 2019(05)
[2]改良填料对地下渗滤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研究[J]. 丁越,严群,温慧凯,刘馥雯. 水处理技术. 2018(11)
[3]碳源对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及产生N2O的影响[J]. 李海波,李英华,徐新阳,汪思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4]地下渗滤系统生物基质组成及优化[J]. 刘晋,李晓东,刘冉,张广新.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6(06)
[5]基质混配地下渗滤系统脱氮除磷机理研究[J]. 杨铮铮,张思,刘春敬,杜欢,宋漫利,谢建治. 水处理技术. 2016(01)
[6]地下渗滤系统强化生活污水脱氮的生物基质研究[J]. 李英华,李海波,徐新阳,宫璇,周咏春,张凤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5(05)
[7]地下渗滤系统酶活性分布及对脱氮效果的影响[J]. 李英华,李海波,孙铁珩.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2(05)
[8]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J]. 郑彦强,卢会霞,许伟,孙红文,付学起,杨树生,李桐. 环境工程学报. 2010(10)
[9]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难点及对策[J]. 李英华,孙铁珩,李海波,胡筱敏. 生态学杂志. 2009(07)
本文编号:2941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4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