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发布时间:2021-01-30 12:58
  城市热岛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其驱动因素研究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多种卫星遥感资料,定量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多元回归方法,综合探讨城市热岛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热岛强度年增长0.05℃,热岛区面积年增长0.18%;城市热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热岛强度最强且热岛区面积最大,冬季热岛强度最弱但热岛区面积仅次于夏季;热岛区主要分布在东莞大部、深圳大部、广州与佛山交界处、中山北部及惠州中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海拔对城市热岛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灯光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再次是气溶胶光学厚度,其中灯光指数为正向驱动因素,其余均为负向驱动因素。 

【文章来源】:生态学杂志. 2020,39(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近16年平均热岛强度指数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热岛,热岛强度,港澳


由此可见,大湾区夏季城市热岛强度最强且热岛区面积最大,冬季热岛强度最弱但热岛区面积仅次于夏季,冬季弱热岛区面积为20.72%,明显多于夏季(12.11%),而冬季较强热岛区、强热岛区面积分别为3.46%、0.04%,明显少于夏季(6.48%、6.77%)。2.2.2 年际变化规律

面积图,港澳,热岛,热岛强度


各等级热岛区域面积变化缓慢(图3),强负热岛区面积占比2003年为2.17%,2018年为1.52%,平均每年减少0.04%;较强负热岛区面积占比2003年为8.34%,2018年为7.76%,平均每年减少0.06%;弱负热岛区面积占比2003年为28.81%,2018年为30.64%,平均每年增加0.10%;无热岛区面积占比2003年为42.21%,2018年为38.03%,平均每年减少0.17%;弱热岛区面积占比2003年为15.49%,2018年为15.40%,平均每年减少0.04%;较强热岛区面积占比2003年为2.81%,2018年为5.51%,平均每年增加0.16%;强热岛区面积占比2003年为0.18%,2018年为1.15%,平均每年增加0.06%。由此可见,2003—2018年大湾区负热岛区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平均每年仅变化-0.01%;无热岛区面积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变化-0.17%;热岛区面积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长0.18%。2.3 城市热岛驱动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MODIS数据的重庆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分析[J]. 潘莹,崔林林,刘昌脉,陈龙,张岭峰.  生态学杂志. 2018(12)
[2]武汉城市群热岛效应对土地利用响应及其预测[J]. 余俞寒,张文婷,王加波,杨森.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12)
[3]基于MODIS资料分析近15年广州城市热岛特征及演变规律[J]. 邓玉娇,王捷纯,何全军,陈蝶聪.  热带气象学报. 2018(06)
[4]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 刘纪远,宁佳,匡文慧,徐新良,张树文,颜长珍,李仁东,吴世新,胡云锋,杜国明,迟文峰,潘涛,宁静.  地理学报. 2018(05)
[5]京津冀城市群热岛定量评估[J]. 刘勇洪,房小怡,张硕,栾庆祖,权维俊.  生态学报. 2017(17)
[6]沿海河谷盆地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J]. 林荣平,祁新华,叶士琳.  生态学报. 2017(01)
[7]基于MODIS地表温度的京津冀地区城市热岛时空差异研究[J]. 陈彬辉,冯瑶,袁建国,周一敏,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8]基于遥感监测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J]. 李元征,尹科,周宏轩,王晓琳,胡聃.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9)
[9]北京城市扩展对热岛效应的影响[J]. 崔耀平,刘纪远,秦耀辰,董金玮,路婧琦,张帅帅.  生态学杂志. 2015(12)
[10]城市热岛效应和气溶胶浓度的动力、热力学分析[J]. 李耀锟,巢纪平,匡贡献.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3)



本文编号:3008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008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