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盐复合材料对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8 02:10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核工业的发展,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加重,因此关于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前对其进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吸附被认为是一种去除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的有效方法,具有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效率高等优点。在吸附材料的选择上要满足一些标准,比如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稳定性,循环使用能力以及较好的生物降解性。由于对目标阳离子的高选择性以及高吸附性,具备较高比表面积以及独特的Ti06八面体结构的钛酸盐在去除污水中金属离子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作为一种无机离子交换材料,钛酸盐被认为能高效去除污水中金属离子。然而钛酸盐本身的一些缺点如容易团聚,会降低钛酸盐吸附金属离子的能力。若将钛酸盐铺在基底材料上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铺在基底材料上的钛酸盐具有较高的分散性,这样有利于增加钛酸盐的比表面积,提高活性位点的数量,从而提高材料吸附能力。研究表明,碳材料通常在许多领域中被用作基底支撑材料。本论文正是关注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通过制备不同种类的碳/钛酸盐复合材料并应用于水体中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去除。对论文中合...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水污染处理的方法
1.2.1 萃取
1.2.2 沉淀
1.2.3 介电泳
1.2.4 光催化
1.2.5 膜分离
1.2.6 吸附
1.3 已发表文章中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1.4 钛酸盐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本课题选择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和药品
2.1.2 实验设备及器材
2.1.3 实验金属离子浓度测量方法
2.2 碳/钛酸盐复合材料制备
2Ti3O7制备"> 2.2.1 GO/Na2Ti3O7制备
2Ti3O7制备"> 2.2.2 CA/Na2Ti3O7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镜(SEM)
2.3.2 透射电镜(TEM)
2.3.3 比表面积检测(BET)
2.3.4 电位测量(Zeta)
2.3.5 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FT-IR)
2.3.6 X射线衍射(XRD)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 吸附实验
2.5 实验相关公式与模型
2.5.1 吸附量及吸附率计算
2.5.2 吸附动力学模型
2.5.3 吸附等温线模型
2.5.4 吸附热力学公式
2Ti3O7复合材料对于CO(Ⅱ)去除研究">第三章 GO/Na2Ti3O7复合材料对于CO(Ⅱ)去除研究
3.1 引言
3.2 表征分析
3.3 批量实验
3.3.1 接触时间
3.3.2 pH和离子强度
3.3.3 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分析
3.3.4 可重复利用性研究
3.4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2Ti3O7复合材料对于Rb(Ⅰ), Cd(Ⅱ), Eu(Ⅲ)和U(Ⅵ)的去除研究">第四章 CA/Na2Ti3O7复合材料对于Rb(Ⅰ), Cd(Ⅱ), Eu(Ⅲ)和U(Ⅵ)的去除研究
4.1 简介
4.2 表征分析
4.3 批量实验
4.3.1 接触时间
4.3.2 pH和离子强度
4.3.3 吸附等温线
4.3.4 可重复利用性研究
4.4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023202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水污染处理的方法
1.2.1 萃取
1.2.2 沉淀
1.2.3 介电泳
1.2.4 光催化
1.2.5 膜分离
1.2.6 吸附
1.3 已发表文章中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1.4 钛酸盐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本课题选择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和药品
2.1.2 实验设备及器材
2.1.3 实验金属离子浓度测量方法
2.2 碳/钛酸盐复合材料制备
2Ti3O7制备"> 2.2.1 GO/Na2Ti3O7制备
2Ti3O7制备"> 2.2.2 CA/Na2Ti3O7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扫描电镜(SEM)
2.3.2 透射电镜(TEM)
2.3.3 比表面积检测(BET)
2.3.4 电位测量(Zeta)
2.3.5 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FT-IR)
2.3.6 X射线衍射(XRD)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 吸附实验
2.5 实验相关公式与模型
2.5.1 吸附量及吸附率计算
2.5.2 吸附动力学模型
2.5.3 吸附等温线模型
2.5.4 吸附热力学公式
2Ti3O7复合材料对于CO(Ⅱ)去除研究">第三章 GO/Na2Ti3O7复合材料对于CO(Ⅱ)去除研究
3.1 引言
3.2 表征分析
3.3 批量实验
3.3.1 接触时间
3.3.2 pH和离子强度
3.3.3 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分析
3.3.4 可重复利用性研究
3.4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2Ti3O7复合材料对于Rb(Ⅰ), Cd(Ⅱ), Eu(Ⅲ)和U(Ⅵ)的去除研究">第四章 CA/Na2Ti3O7复合材料对于Rb(Ⅰ), Cd(Ⅱ), Eu(Ⅲ)和U(Ⅵ)的去除研究
4.1 简介
4.2 表征分析
4.3 批量实验
4.3.1 接触时间
4.3.2 pH和离子强度
4.3.3 吸附等温线
4.3.4 可重复利用性研究
4.4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023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02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