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结构铁及铁基复合物类芬顿降解有机物/灭菌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5 13:45
随着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了淡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使本就严峻的缺水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在禁止污水任意排放的同时,如何有效实现污水的净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从上个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已经致力于污水的净化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许多污水处理的方法。高级氧化技术能生成具有高活性的活性氧物种,通过活性氧物种与污染物的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NaBH4在常温常压下还原Fe203的方法合成了具有微纳米结构的Fe2O3@FeB复合物,XRD、SEM、TEM、XPS和穆斯堡尔谱等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经过NaBH4处理以后,Fe203表面上形成了纳米片状结构的无定形FeB合金。不同处理时间Fe2O3@FeB复合物在酸...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污染概况
1.2 水污染种类
1.2.1 有机物污染
1.2.2 无机物污染
1.2.3 生物污染
1.3 水污染处理技术
1.3.1 物理处理方法
1.3.2 化学处理方法
1.3.3 生物处理方法
1.4 微纳米材料
1.5 零价铁及铁基合金
1.5.1 零价铁
1.5.2 铁基合金
1.6 本论文的选题特色和主要内容
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研究">第二章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O3@FeB复合物的制备"> 2.2.3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的制备
2.2.4 溶液的配制
2.2.5 RhB的降解实验
2.2.6 活性氧物种捕获实验
2.2.7 活性物种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晶体衍射(XRD)表征
2.3.2 SEM及TEM表征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2.3.4 穆斯堡尔谱(Mossbauer spectra)表征
2.3.5 磁滞回线(Magnetic hysteresis)表征
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 2.3.6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
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机理"> 2.3.7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机理
2.4 本章小结
2O3纳米线活化分子氧杀灭大肠杆菌的研究">第三章 四聚磷酸促进Fe@Fe2O3纳米线活化分子氧杀灭大肠杆菌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2O3纳米线的制备"> 3.2.3 Fe@Fe2O3纳米线的制备
3.2.4 溶液的配制
3.2.5 大肠杆菌的杀灭实验
3.2.6 活性氧物种捕获实验
3.2.7 活性物种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灭大肠杆菌"> 3.3.1 Fe@Fe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灭大肠杆菌
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菌机理"> 3.3.2 Fe@Fe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菌机理
2O3纳米线的XRD及TEM表征"> 3.3.3 反应前后Fe@Fe2O3纳米线的XRD及TEM表征
3.3.4 反应前后大肠杆菌的TEM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2WO6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 郭丹,赵彬侠,高美莉,刘雪松,陈蓉,王蒙. 功能材料. 2015(03)
[2]磁性纳米粒子Fe3O4的制备方法[J]. 马娅,席静,马丽娜. 广东化工. 2014(19)
[3]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研究[J]. 舟成.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10)
[4]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J]. 卢向明,陈萍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6)
[5]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J]. 赵洪武. 才智. 2012(16)
[6]零价纳米铁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J]. 王学,李勇超,李铁龙,金朝晖. 生态毒理学报. 2012(01)
[7]零价铁纳米颗粒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杀灭作用研究[J]. 舒中亚,汪杰,黄艺. 环境科学. 2011(10)
[8]电化学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的研究进展[J]. 程迪,赵馨,邱峰,周磊,李长波,张洪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04)
[9]电化学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J]. 罗志勇,张胜涛,郑泽根,邓银.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6)
[10]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oxic organic wastewaters:A review[J]. VERIANSYAH Bambang,KIM Jae-Duc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05)
本文编号:3084280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资源污染概况
1.2 水污染种类
1.2.1 有机物污染
1.2.2 无机物污染
1.2.3 生物污染
1.3 水污染处理技术
1.3.1 物理处理方法
1.3.2 化学处理方法
1.3.3 生物处理方法
1.4 微纳米材料
1.5 零价铁及铁基合金
1.5.1 零价铁
1.5.2 铁基合金
1.6 本论文的选题特色和主要内容
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研究">第二章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O3@FeB复合物的制备"> 2.2.3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的制备
2.2.4 溶液的配制
2.2.5 RhB的降解实验
2.2.6 活性氧物种捕获实验
2.2.7 活性物种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晶体衍射(XRD)表征
2.3.2 SEM及TEM表征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2.3.4 穆斯堡尔谱(Mossbauer spectra)表征
2.3.5 磁滞回线(Magnetic hysteresis)表征
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 2.3.6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
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机理"> 2.3.7 微纳米结构Fe2O3@FeB复合物类芬顿降解RhB的机理
2.4 本章小结
2O3纳米线活化分子氧杀灭大肠杆菌的研究">第三章 四聚磷酸促进Fe@Fe2O3纳米线活化分子氧杀灭大肠杆菌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2O3纳米线的制备"> 3.2.3 Fe@Fe2O3纳米线的制备
3.2.4 溶液的配制
3.2.5 大肠杆菌的杀灭实验
3.2.6 活性氧物种捕获实验
3.2.7 活性物种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灭大肠杆菌"> 3.3.1 Fe@Fe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灭大肠杆菌
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菌机理"> 3.3.2 Fe@Fe2O3/TPP和Fe@Fe2O3体系杀菌机理
2O3纳米线的XRD及TEM表征"> 3.3.3 反应前后Fe@Fe2O3纳米线的XRD及TEM表征
3.3.4 反应前后大肠杆菌的TEM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2WO6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 郭丹,赵彬侠,高美莉,刘雪松,陈蓉,王蒙. 功能材料. 2015(03)
[2]磁性纳米粒子Fe3O4的制备方法[J]. 马娅,席静,马丽娜. 广东化工. 2014(19)
[3]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研究[J]. 舟成.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10)
[4]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J]. 卢向明,陈萍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6)
[5]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J]. 赵洪武. 才智. 2012(16)
[6]零价纳米铁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J]. 王学,李勇超,李铁龙,金朝晖. 生态毒理学报. 2012(01)
[7]零价铁纳米颗粒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杀灭作用研究[J]. 舒中亚,汪杰,黄艺. 环境科学. 2011(10)
[8]电化学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的研究进展[J]. 程迪,赵馨,邱峰,周磊,李长波,张洪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04)
[9]电化学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J]. 罗志勇,张胜涛,郑泽根,邓银.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6)
[10]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oxic organic wastewaters:A review[J]. VERIANSYAH Bambang,KIM Jae-Duc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05)
本文编号:3084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08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