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倒置A 2 /O-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9 07:52
  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现有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多采用A2/O工艺,由于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之间存在对碳源竞争的问题,影响同步脱氮除磷效能。倒置A2/O工艺将缺氧池前置,可以克服两种微生物对碳源的竞争。膜生物反应器结合膜分离技术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提高了污染物去除效率和出水水质,而膜污染和高膜成本限制其广泛应用。动态膜生物反应器选用廉价的膜基材,能够降低膜成本和延缓膜污染。粉煤灰是燃煤过程的副产物,属于固体废物,具有多孔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积,经酸改性后其表面积增加,吸附性能提高;粉煤灰颗粒具有刚性结构,在膜污染层中的骨架功能,能有效控制和延缓膜污染。本课题采用倒置A2/O-一体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确定工艺运行条件和参数,在此基础上投加改性粉煤灰,进而实现工艺强化脱氮除磷、提高出水水质的目标。活性污泥性能决定着微生物对污水中污染物降解效率,为此进行了污泥的培养、启动和运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和启动阶段活性污泥MLSS和粒径d50分别从3460 mg/L增加至6100 mg/L,27.8μm增大至59.8μm;稳定运行后出水COD、氨氮和总磷可达到城镇污...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倒置A 2 /O-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一l实验装置流程图

混合液污泥浓度,污泥性能,轮虫,水质指标


的培养阶段历时 25d,启动实验研究阶段历时 10d,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采用人工配水,水质指标见表 3.1 实验用水水质指标Tab 3.1 Index of experimental water quality称 COD NH3-N NO3-N g/L) 205~725 10~95 0 1.培养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活体数量较少,培养 1~6d,微生较少,偶见鞭毛虫与变形虫。培养 7~14d,可见鞭毛逐步增加,培养 15d 后,开始出现轮虫与钟虫,说明d,楯纤虫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培养 20~25d,轮虫稳定。启动阶段的 1~10d,有大量轮虫、钟虫,微生始 MLSS 为 3460mg/L,整个培养过程中污泥浓度变

污泥培养,反应器启动,阶段,自生成


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倒置 A2/O-DMBR 脱氮降比 SV30值的变化趋势与 MLSS 相似,初始 SV30值为0%,之后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8d 后 SV30值超反应器进入启动阶段,SV30先减小,而后逐渐增加。的培养阶段,SVI 与 SV30变化相似,前 10d,SVI 值由 0~25d,SVI 由 47mL/g 升至 120mL/g。反应器启动阶段,0mL/g。污泥培养初期 SVI 值降低,是由于接种污泥处于适泥活性偏低。污泥适应后,微生物量和种类逐渐增加,随之提高,SVI 值升高[64,65]。动态膜生物反应器采用自生成方式,在 300 目无纺布的膜此需要控制好氧池中污泥的粒径,若污泥粒径较小,易堵通量减小。在污泥培养和反应器启动阶段,污泥粒径的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2/O脱氮除磷工艺特点及研究现状[J]. 赵岩.  山西建筑. 2013(30)
[2]倒置A2/O-MBR工艺处理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研究[J]. 王盈盈,于海琴,赵刚,孙慧德.  水处理技术. 2013(06)
[3]倒置A2/O+MBR处理矿区生活污水的运行特性[J]. 赵曙光,姜志琛,樊耀波,吴琼,魏源送,刘晓霞.  水处理技术. 2013(06)
[4]倒置A2/O-MBR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J]. 张健君,邹高龙,杨淑芳,丁星,王莉,毛乾庄,杨丹.  环境科学. 2013(05)
[5]膜基材对动态膜反应器处理效果的研究[J]. 尤朝阳,张丹,肖晓强,刘志寅.  水处理技术. 2013(01)
[6]生活污水污泥驯化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J]. 许培雅,毛丹丹,吴建江,聂锋.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2(06)
[7]倒置A2/O—MBR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脱氮性能研究[J]. 崔新伟,谢丽,毕晔,张善发,杨殿海,Shim H J.  给水排水. 2012(09)
[8]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研究进展[J]. 张玉洁,李小利,赵继红.  膜科学与技术. 2012(03)
[9]浓缩时间对污泥浓缩效果、磷释放及去除的影响[J]. 李振华.  中国给水排水. 2012(03)
[10]改性粉煤灰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研究[J]. 伍昌年,郑力菲,汤利华,凌琪,黄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硕士论文
[1]奥贝尔氧化沟工艺功能升级改造试验研究[D]. 李海涛.青岛理工大学 2011
[2]高效自生动态膜技术的初步研究[D]. 梁娅.同济大学 2007
[3]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水力性能和节能特点研究[D]. 俞天明.重庆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07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107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