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潮间带大型海藻对重金属铜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发布时间:2021-04-06 15:27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潮间带大型海藻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带岩礁上或石沼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水重金属污染是其不可避免要应对的环境压力。然而迄今为止,鲜见潮间带大型海藻应对重金属Cu2+胁迫的生理生化代谢响应方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因此,本文选择烟台沿海3种具代表性的潮间带大型海藻为材料----孔石莼(绿藻)、鼠尾藻(褐藻)及叉枝藻(红藻),通过测定光合参数,研究铜胁迫作用下3种海藻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趋势;同时研究海藻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变化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规律,了解3种海藻海藻糖对铜胁迫的响应及其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生理机能及代谢过程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3种海藻光合参数对Cu2+胁迫的响应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最基础的物质,其含量的测定是表征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的光合色素含量随着铜胁迫程度的加剧均呈现下降趋势。孔石莼光合色素含量随着Cu2+...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叶绿素荧光产生示意图
3 Cu2+胁迫下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叶绿素含量的u2+stress on chlorophyll contents of U. pertusa、S.thunber分布于所有的藻类植物中,是反映藻类光合作用图 3 可知,随着重金属铜浓度的增加,孔石莼、逐渐降低,且在低浓度处理时,Chl.a 就与对照间浓度达到 2mg/L 时,三种藻类的 Chl.a 含量分 49.0%,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鼠尾藻。枝藻分别为褐藻、红藻,细胞内不含 Chl.b。研枝藻无 Chl.b,而孔石莼隶属于绿藻,体内 Ch石莼的 Chl.b 含量逐渐降低,在浓度高达 2mg/L<0.01)。 3 种海藻 Car 的变化
Cu2+胁迫下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光能利用效率+stress on light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U. perG.flabelliformis与对照组相比,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的,且降低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减少有关。2mg/LCu2+处理时,孔石莼,及鼠.4%,与对照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种海藻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温度和光强对4种常见水华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许珍,殷大聪,陈进,许继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6)
[2]铜胁迫对轮叶黑藻无菌苗生理代谢的影响[J]. 母丹丹,汝双燕,李涛,赵进东.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2)
[3]坛紫菜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TPS)家族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J]. 史健志,徐燕,纪德华,陈昌生,谢潮添. 水产学报. 2015(04)
[4]海藻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J]. 宋晓丽,石东升,温佳文,张庆文,洪厚胜.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08)
[5]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J]. 鲁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13(04)
[6]分子标志物在监测植物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J]. 陈慧男,胡大鹏,陈琛,薛大伟,张晓勤.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7]DNA损伤机理研究进展[J]. 刘卫霞,刁玲,李敏杰. 化学通报. 2013(06)
[8]Cu2+对拟南芥根的局部毒性及诱导DNA损伤和细胞死亡[J]. 魏志琴,陈志勇,秦蓉,王宇涛,李韶山. 植物学报. 2013(03)
[9]铅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谷子幼苗生理特性及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影响[J]. 张义贤,付亚萍,肖志华,张喜文,李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3)
[10]大型海藻对重金属镉、铜的富集动力学研究[J]. 王增焕,林钦,李刘冬,王许诺.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1)
博士论文
[1]20种湿地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D]. 韩志国.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酸化和重金属对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D]. 陈琼琳.上海海洋大学 2017
[2]几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能力研究[D]. 吕利云.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浅水水体浮游藻类光合活性研究[D]. 韩丽丽.华中科技大学 2013
[4]重金属元素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D]. 李静静.湖南农业大学 2011
[5]镉、铜及其复合胁迫对浮萍(Spirodela polyrrhiea (L.)Schleid)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D]. 李伶.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营养盐浓度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叶绿素荧光及生长的影响[D]. 宋丽娜.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环境胁迫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 凌旌瑾.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久效磷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的遗传毒性研究[D]. 程晓洁.中国海洋大学 2008
[9]富勒烯的DNA损伤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D]. 汪畅.华中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21676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叶绿素荧光产生示意图
3 Cu2+胁迫下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叶绿素含量的u2+stress on chlorophyll contents of U. pertusa、S.thunber分布于所有的藻类植物中,是反映藻类光合作用图 3 可知,随着重金属铜浓度的增加,孔石莼、逐渐降低,且在低浓度处理时,Chl.a 就与对照间浓度达到 2mg/L 时,三种藻类的 Chl.a 含量分 49.0%,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鼠尾藻。枝藻分别为褐藻、红藻,细胞内不含 Chl.b。研枝藻无 Chl.b,而孔石莼隶属于绿藻,体内 Ch石莼的 Chl.b 含量逐渐降低,在浓度高达 2mg/L<0.01)。 3 种海藻 Car 的变化
Cu2+胁迫下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光能利用效率+stress on light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U. perG.flabelliformis与对照组相比,孔石莼、鼠尾藻及叉枝藻的,且降低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减少有关。2mg/LCu2+处理时,孔石莼,及鼠.4%,与对照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种海藻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温度和光强对4种常见水华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许珍,殷大聪,陈进,许继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6)
[2]铜胁迫对轮叶黑藻无菌苗生理代谢的影响[J]. 母丹丹,汝双燕,李涛,赵进东. 水生生物学报. 2016(02)
[3]坛紫菜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TPS)家族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J]. 史健志,徐燕,纪德华,陈昌生,谢潮添. 水产学报. 2015(04)
[4]海藻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J]. 宋晓丽,石东升,温佳文,张庆文,洪厚胜.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08)
[5]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应用[J]. 鲁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13(04)
[6]分子标志物在监测植物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J]. 陈慧男,胡大鹏,陈琛,薛大伟,张晓勤.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7]DNA损伤机理研究进展[J]. 刘卫霞,刁玲,李敏杰. 化学通报. 2013(06)
[8]Cu2+对拟南芥根的局部毒性及诱导DNA损伤和细胞死亡[J]. 魏志琴,陈志勇,秦蓉,王宇涛,李韶山. 植物学报. 2013(03)
[9]铅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谷子幼苗生理特性及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影响[J]. 张义贤,付亚萍,肖志华,张喜文,李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3)
[10]大型海藻对重金属镉、铜的富集动力学研究[J]. 王增焕,林钦,李刘冬,王许诺.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1)
博士论文
[1]20种湿地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D]. 韩志国.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酸化和重金属对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D]. 陈琼琳.上海海洋大学 2017
[2]几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能力研究[D]. 吕利云.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浅水水体浮游藻类光合活性研究[D]. 韩丽丽.华中科技大学 2013
[4]重金属元素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D]. 李静静.湖南农业大学 2011
[5]镉、铜及其复合胁迫对浮萍(Spirodela polyrrhiea (L.)Schleid)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D]. 李伶.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营养盐浓度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叶绿素荧光及生长的影响[D]. 宋丽娜.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环境胁迫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 凌旌瑾.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久效磷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的遗传毒性研究[D]. 程晓洁.中国海洋大学 2008
[9]富勒烯的DNA损伤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D]. 汪畅.华中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21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12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