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微藻降解废水中间甲酚的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1-04-12 17:24
  间甲酚作为苯酚的甲基化衍生物,是酚类化合物中的代表性物质,因具有较高毒性和腐蚀性被列为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之一。间甲酚比苯酚具有更高的毒性,在较低浓度时便可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利用微藻去除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快速、稳定、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它可以通过生物富集、生物降解等方式将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或其他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达到化工工业废水的排放要求。本课题以人工配制的间甲酚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间甲酚生物降解的优势藻种及初始藻密度、初始培养基pH值和初始间甲酚浓度对微藻生物降解间甲酚的影响;比较了蛋白核小球藻驯化前后对间甲酚耐受性和去除效率的变化;探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间甲酚的代谢途径;并设计、搭建了藻-膜反应器,考察了间甲酚进水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选取对酚类物质有较好降解能力的四种微藻: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和鱼腥藻,分别对间甲酚进行生物降解,观察四种微藻对间甲酚的耐受性及降解能力,发现蛋白核小球藻对间甲酚的降解效率最佳;探讨了不同初始藻密度(OD600=0.2、0.4、0.6、0.8、1.0)、不...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微藻降解废水中间甲酚的研究及应用


间甲酚结构式

变化图,藻密度,甲酚,藻种


图 3.1 不同藻种在 100 mg/L 间甲酚胁迫下的藻密度变化图 3.2 不同藻种在无间甲酚胁迫下的藻密度变化图 3.1 和图 3.2 分别显示了在 100 mg/L 间甲酚和无间甲酚胁迫下四种微藻的藻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与无间甲酚组相比,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鱼腥藻在 100 mg/L 间甲酚胁迫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铜绿微囊藻的在实验期内基本没有生长,鱼腥藻在经过 2 天的适应期后开始缓慢增加,而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受间甲酚的抑制作用较小,其中蛋白核小球藻在实验后期藻密度增长速度要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间甲酚的存在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

藻体,甲酚


不同藻体系中间甲酚剩余浓度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木奇吸附法处理含酚废水[J]. 沈亚鹏,耿鹏,李文玲,徐淑霞,张世敏,张继冉,田国行,吴坤.  应用化工. 2018(10)
[2]用于去除废水中As3+的藻类筛选与驯化研究[J]. 张艺馨,施宇震,方祥,施永生,高红.  中国给水排水. 2017(21)
[3]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物包埋微生物高效降解水中苯酚的研究[J]. 邱东亚,薛屏.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7(09)
[4]超滤膜污染的主要成因与控制膜污染的预处理技术[J]. 敖漉,刘文君,方振东,王小.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7(04)
[5]普通小球藻对养殖污水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J]. 姜红鹰,周玉玲,张桂敏,蒋思婧.  生物资源. 2017(03)
[6]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和鳃的毒性研究[J]. 梁琍,冯亚楠,姚俊杰,冉江艳.  铜仁学院学报. 2017(06)
[7]曝气对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影响[J]. 魏进,毛小柳,李冰,吴海锁.  环境科技. 2017(02)
[8]黑藻、狐尾藻对重金属铅、镉、铬、钒污染水体的修复[J]. 林海,陈思,董颖博,孙梦瑶,刘璐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7(01)
[9]萃取法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进展[J]. 乔鑫龙,方梦祥,岑建孟,王勤辉,骆仲泱.  水处理技术. 2016(04)
[10]蜡状芽孢杆菌菌株SMC的间甲酚降解特性及动力学[J]. 于晨阳,毛缜.  化工进展. 2015(05)

硕士论文
[1]小球藻对酚类物质吸附和降解行为研究[D]. 赵骊媛.浙江工业大学 2017
[2]固定化微生物对酚类物质的降解性能研究[D]. 王红.太原理工大学 2015
[3]多酚污染物微生物菌群降解行为研究[D]. 贾童.天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33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133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