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代烃芳香烃混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7 20:14
随着有机化学品在工业和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机化学物品的泄露、过量使用等均易导致其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从而引起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尤其是氯代烃和芳香烃的在污染场地中检出较为突出,因此,研究地下水环境介质对氯代烃芳香烃的吸附对在污染场地中对其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选取两种芳香烃代表性有机物(甲苯和苯)和两种氯代烃代表性有机物(1,2,3-三氯丙烷和1,2-二氯丙烷)为目标污染物,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研究各目标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介质中的吸附特征,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发现,在典型含水层介质细砂中芳香烃中的苯系物相比于氯代烃更快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介质对四种目标污染物的吸附均以线性吸附为主,其吸附过程符合Henry模型,四种污染物的吸附强度顺序为:甲苯>苯>1,2-二氯丙烷>1,2,3-三氯丙烷;(2)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发现,苯和甲苯在细砂介质上的竞争吸附作用同时受表面点位竞争和分配作用促进两种机制影响,苯促进了甲苯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甲苯抑制了苯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1,2-二氯丙烷和TCP在细砂介质上的竞争吸附主要在于对介质表面点位的竞...
【文章来源】: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特征污染物简介
1.2.1 特征污染物性质及危害
1.2.2 特征污染物性质及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污染物竞争吸附机理研究
1.3.2 竞争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项目依托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项目依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单一污染物溶质在含水层介质中的吸附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介质表征
2.2.2 污染物溶液配制
2.2.3 动力学实验
2.2.4 等温吸附实验
2.2.5 测试方法
2.3 结果讨论
2.3.1 介质表征
2.3.2 吸附动力学实验
2.3.3 等温吸附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污染物溶质在含水层介质中的竞争吸附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2.2 非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3.2 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污染物在孔隙介质中的竞争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粒径
4.2.2 有机质
4.2.3 粘土矿物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粒径
4.3.2 有机质
4.3.3 粘土矿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下水浅埋区某加油站特征污染物空间分布[J]. 杨青,陈小华,孙从军,康丽娟,赵振,陈漫漫.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1)
[2]石油污染地下水有机污染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效应[J]. 杨明星,杨悦锁,杜新强,冶雪艳,曹玉清,徐立萍.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6)
[3]污染土壤中苯系物的热解吸[J]. 廖志强,朱杰,罗启仕,刘小宁,张长波,林匡飞. 环境化学. 2013(04)
[4]土壤无机矿物对抗生素的吸附机理研究进展[J]. 陈炳发,吴敏,张迪,宁平,钟正燕,毛真. 化工进展. 2012(01)
[5]苯和甲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J]. 马月姣,毕二平,陈鸿汉.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06)
[6]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初步分析[J]. 石建省,王昭,张兆吉,费宇红,张凤娥,李亚松,陈京生,钱永. 生态环境学报. 2011(11)
[7]我国69个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研究[J]. 高存荣,王俊桃. 地球学报. 2011(05)
[8]原油组分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J]. 朱晓星,刘博,毕二平. 勘察科学技术. 2010(06)
[9]包气带不同深度土壤对甲苯和三氯乙烯的吸附研究[J]. 王昭,朱晓星,肖丽微,陈鸿汉,张兆吉,费宇红,李亚松,石建省.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2)
[10]不同处理方法去除有机质对沉积物吸附有机农药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J]. 辛金豪,曾清如,廖柏寒,杨成建,何昶,周婷. 环境化学. 2009(05)
博士论文
[1]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D]. 王威.吉林大学 2012
[2]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 王岙.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氧氟沙星在不同性质吸附剂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D]. 王朋.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典型汽油组分在饱水孔隙介质中的吸附运移研究[D]. 马月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3]工业副产物1,2,3-三氯丙烷的利用研究[D]. 禹光辉.郑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92379
【文章来源】: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特征污染物简介
1.2.1 特征污染物性质及危害
1.2.2 特征污染物性质及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污染物竞争吸附机理研究
1.3.2 竞争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项目依托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项目依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单一污染物溶质在含水层介质中的吸附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介质表征
2.2.2 污染物溶液配制
2.2.3 动力学实验
2.2.4 等温吸附实验
2.2.5 测试方法
2.3 结果讨论
2.3.1 介质表征
2.3.2 吸附动力学实验
2.3.3 等温吸附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污染物溶质在含水层介质中的竞争吸附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2.2 非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3.2 同类组分竞争吸附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污染物在孔隙介质中的竞争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粒径
4.2.2 有机质
4.2.3 粘土矿物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粒径
4.3.2 有机质
4.3.3 粘土矿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下水浅埋区某加油站特征污染物空间分布[J]. 杨青,陈小华,孙从军,康丽娟,赵振,陈漫漫.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1)
[2]石油污染地下水有机污染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效应[J]. 杨明星,杨悦锁,杜新强,冶雪艳,曹玉清,徐立萍.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6)
[3]污染土壤中苯系物的热解吸[J]. 廖志强,朱杰,罗启仕,刘小宁,张长波,林匡飞. 环境化学. 2013(04)
[4]土壤无机矿物对抗生素的吸附机理研究进展[J]. 陈炳发,吴敏,张迪,宁平,钟正燕,毛真. 化工进展. 2012(01)
[5]苯和甲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J]. 马月姣,毕二平,陈鸿汉.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06)
[6]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初步分析[J]. 石建省,王昭,张兆吉,费宇红,张凤娥,李亚松,陈京生,钱永. 生态环境学报. 2011(11)
[7]我国69个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研究[J]. 高存荣,王俊桃. 地球学报. 2011(05)
[8]原油组分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J]. 朱晓星,刘博,毕二平. 勘察科学技术. 2010(06)
[9]包气带不同深度土壤对甲苯和三氯乙烯的吸附研究[J]. 王昭,朱晓星,肖丽微,陈鸿汉,张兆吉,费宇红,李亚松,石建省.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2)
[10]不同处理方法去除有机质对沉积物吸附有机农药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J]. 辛金豪,曾清如,廖柏寒,杨成建,何昶,周婷. 环境化学. 2009(05)
博士论文
[1]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D]. 王威.吉林大学 2012
[2]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 王岙.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氧氟沙星在不同性质吸附剂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D]. 王朋.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典型汽油组分在饱水孔隙介质中的吸附运移研究[D]. 马月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3]工业副产物1,2,3-三氯丙烷的利用研究[D]. 禹光辉.郑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92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19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