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6 08:3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列车一直保持较高速度行驶,同时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只关注经济增速和衣食住行等物质基础,也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促使各国人民积极制定各项环保政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碳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因此,找出影响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析其影响路径,对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回顾前人文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选取了经济、人口、能源、技术和制度五方面共12个指标作为观测变量来分析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收集1996-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的各类能源消费数据,通过IPCC清单法对我国及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从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三个角度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1996-...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不同经济模式下的“脱钩”??Fig.2-1?"decoupling"?under?different?economic?models??“”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中国碳排放测算与演变特征??炭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我国探索天然气代替煤炭??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2002年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了《北京市??锅炉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采用激励手段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明确提出了对??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单位进行资金补助,在2010年提出修改加大了资金补助力??度。特别是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实施“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使用清洁能源》(国办发〔2016)?34号)之后,各地区相继陆续出台与“煤改??气”相关政策。通过走势预测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会进一步减少,??天然气、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会进一步增加。结合图3-1和图3-2,可以??推测我国能源结构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优化,碳排放呈现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导致的。???
状和能源消耗量相一致。通过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可以将我国30个省市分??为四个类别:高排放地区(2亿吨以上)、较高排放地区(1-2亿吨)、中排放地区??(0.5-1亿吨)、低排放地区(0.5亿吨以下)。具体分布如图3-3所示,整体上碳排??放量均值是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J??—?■【1.06-1.90】??O?/?▼?□?[0.56-0.98】??.?□?[0.11-0.33]??''?CZ3?[undefined]??■'"?X?...??-rss*r?C7??图3-3我国各省市碳排放总量均值分布(单位:亿吨)??Fig.3-3?Distribution?of?the?total?carbon?emissions?in?all?provinces?in?China??(unit:?100?million?tons)??从图3-3可知高排放地区主要有河北、山东、江苏三个省,河北最高达到3.17??亿吨,是总体均值1.19亿吨的2.65倍多。河北、山东、江苏省份都是我国的工业??制造集中省、煤炭消耗大省,同时在我国处于经济发达前列,2016年江苏GDP在??我国排名第2,山东排名第3,河北排名第8,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近20年来我国煤炭与能源总量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碳排放总量也很高。较??高排放地区有广东、辽宁、河南等共11个。综合上述15个省份来看,碳排放量??的多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类型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区域雾霾水平评价[J]. 洪宇. 统计与决策. 2019(02)
[2]环境政策、环保支出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兼论政府执行力的作用[J]. 张丽.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06)
[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分析[J]. 文扬,马中,吴语晗,周楷,石磊,王萌. 中国环境科学. 2018(12)
[4]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J]. 陈占明,吴施美,马文博,刘晓曼,蔡博峰,刘婧文,贾小平,张明,陈洋,徐丽笑,赵晶,王思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0)
[5]“十二五”时期中国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与增长动力——基于LMDI-PDA分解法[J]. 李珊珊,罗良文. 技术经济. 2018(08)
[6]环境治理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以控制碳排放为例的实证分析[J]. 朱磊,张建清,孙元元,杨立生. 中国软科学. 2018(06)
[7]北京市雾霾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李卫东,黄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4)
[8]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实证研究[J]. 杨恺钧,刘思源. 世界经济研究. 2017(11)
[9]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协调发展及一致性模型研究——宏观低碳经济的数理分析[J]. 李爱华,宿洁,贾传亮. 中国管理科学. 2017(04)
[10]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J]. 李卫东,余晶晶.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本文编号:3214017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不同经济模式下的“脱钩”??Fig.2-1?"decoupling"?under?different?economic?models??“”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中国碳排放测算与演变特征??炭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我国探索天然气代替煤炭??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2002年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了《北京市??锅炉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采用激励手段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明确提出了对??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单位进行资金补助,在2010年提出修改加大了资金补助力??度。特别是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实施“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使用清洁能源》(国办发〔2016)?34号)之后,各地区相继陆续出台与“煤改??气”相关政策。通过走势预测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会进一步减少,??天然气、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会进一步增加。结合图3-1和图3-2,可以??推测我国能源结构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优化,碳排放呈现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导致的。???
状和能源消耗量相一致。通过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可以将我国30个省市分??为四个类别:高排放地区(2亿吨以上)、较高排放地区(1-2亿吨)、中排放地区??(0.5-1亿吨)、低排放地区(0.5亿吨以下)。具体分布如图3-3所示,整体上碳排??放量均值是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J??—?■【1.06-1.90】??O?/?▼?□?[0.56-0.98】??.?□?[0.11-0.33]??''?CZ3?[undefined]??■'"?X?...??-rss*r?C7??图3-3我国各省市碳排放总量均值分布(单位:亿吨)??Fig.3-3?Distribution?of?the?total?carbon?emissions?in?all?provinces?in?China??(unit:?100?million?tons)??从图3-3可知高排放地区主要有河北、山东、江苏三个省,河北最高达到3.17??亿吨,是总体均值1.19亿吨的2.65倍多。河北、山东、江苏省份都是我国的工业??制造集中省、煤炭消耗大省,同时在我国处于经济发达前列,2016年江苏GDP在??我国排名第2,山东排名第3,河北排名第8,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近20年来我国煤炭与能源总量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碳排放总量也很高。较??高排放地区有广东、辽宁、河南等共11个。综合上述15个省份来看,碳排放量??的多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类型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区域雾霾水平评价[J]. 洪宇. 统计与决策. 2019(02)
[2]环境政策、环保支出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兼论政府执行力的作用[J]. 张丽.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06)
[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分析[J]. 文扬,马中,吴语晗,周楷,石磊,王萌. 中国环境科学. 2018(12)
[4]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J]. 陈占明,吴施美,马文博,刘晓曼,蔡博峰,刘婧文,贾小平,张明,陈洋,徐丽笑,赵晶,王思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0)
[5]“十二五”时期中国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与增长动力——基于LMDI-PDA分解法[J]. 李珊珊,罗良文. 技术经济. 2018(08)
[6]环境治理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以控制碳排放为例的实证分析[J]. 朱磊,张建清,孙元元,杨立生. 中国软科学. 2018(06)
[7]北京市雾霾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李卫东,黄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4)
[8]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实证研究[J]. 杨恺钧,刘思源. 世界经济研究. 2017(11)
[9]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协调发展及一致性模型研究——宏观低碳经济的数理分析[J]. 李爱华,宿洁,贾传亮. 中国管理科学. 2017(04)
[10]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J]. 李卫东,余晶晶.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本文编号:3214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21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