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预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及其副产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7:04

  本文关键词:预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及其副产物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微囊藻、颤藻、念珠藻等藻属生成的单环七肽肝毒素,它可以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基因突变、甚至诱发癌症,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强的肝肿瘤促进剂。目前大多数净水厂采用预氧化工艺进行水处理,其可以灭活水中的藻细胞,以便于后续工艺更好的去除藻类及其代谢产生的藻毒素,但是不可避免的会伴随着产生一些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腈等,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藻类及其胞内有机物又是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针对于以上情况,本文通过检测不同预氧化剂条件下,水中藻毒素浓度变化及藻细胞形态变化,来确定使藻细胞失活但并不破裂的最佳投药量,同时分析两种预氧化剂分别对消毒副产物有何影响,再联合其他工艺进一步进行处理。本实验对北方地区某水源地原水进行藻类培养,模拟夏季高温条件下藻类大规模爆发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C-LR)微污染情况,采用次氯酸钠及二氧化氯分别进行预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分别投加2mg/L次氯酸钠、0.3mg/L二氧化氯,此时藻细胞处于破裂的临界点,藻细胞膨胀变大,细胞核消失,继续增大投加量,MC-LR浓度升高,藻细胞破裂,故确定2mg/L为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0.3mg/L为二氧化氯的最佳投加量。在采用次氯酸钠预氧化时,其消毒副产物浓度与MC-LR的浓度在藻细胞破裂时都迅速增大,其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为三氯乙腈和二氯一溴甲烷,而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时,只产生了三氯乙腈这一种副产物,这对于消毒副产物处理有很大的意义。在最佳投加量的基础上,二氧化氯及次氯酸钠再分别与粉末活性炭和聚合氯化铝(PAC)进行联合,两种工艺对MC-LR的去除效果均可达到68%以上,对三氯乙腈及二氯一溴甲烷的去除率均可达到74%以上。另外,对浊度和UV254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8%及72%以上,对CODMn和TOC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0%及50%以上。比较上述两种联用工艺,与聚合氯化铝联用时,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 消毒副产物 预氧化剂 聚合氯化铝 粉末活性炭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5
  • 第1章 绪论15-29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15-16
  • 1.2 藻毒素的产生及其对水体的影响16-18
  • 1.2.1 藻毒素的产生条件16-17
  • 1.2.2 藻类代谢对水体的影响17
  • 1.2.3 藻类产生的消毒副产物17-18
  • 1.3 藻毒素的结构及其危害18-19
  • 1.3.1 藻毒素的结构18-19
  • 1.3.2 藻毒素的危害19
  • 1.4 藻毒素的检测方法19-22
  • 1.4.1 生物测试法19-20
  • 1.4.2 化学法20-21
  • 1.4.3 免疫检测法21-22
  • 1.5 预处理技术22-25
  • 1.5.1 化学预氧化处理22-24
  • 1.5.2 生物预处理24-25
  • 1.5.3 吸附预处理25
  • 1.6 消毒副产物25-27
  • 1.6.1 消毒副产物研究进展26
  • 1.6.2 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与控制26-27
  • 1.6.3 消毒副产物危害27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27-29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9-39
  • 2.1 实验主要试剂29-30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30-31
  • 2.3 实验方法31-39
  • 2.3.1 藻毒素的测量方法31-33
  • 2.3.2 消毒副产物的测量方法33-34
  • 2.3.3 CODMn的测量方法34-36
  • 2.3.4 TOC的测量36
  • 2.3.5 UV254的测量36
  • 2.3.6 浊度的测量36-37
  • 2.3.7 藻细胞浓度的测定37-38
  • 2.3.8 藻细胞形态观测38-39
  • 第3章 次氯酸钠预氧化对MC-LR及其消毒副产物去除研究39-64
  • 3.1 实验目的39-40
  • 3.2 次氯酸钠预氧化对MC-LR的去除40-47
  • 3.2.1 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的确定40-41
  • 3.2.2 藻细胞形态变化41-42
  • 3.2.3 次氯酸钠对其他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42-45
  • 3.2.4 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45-47
  • 3.3 次氯酸钠—粉末活性炭工艺对MC-LR的去除效果研究47-54
  • 3.3.1 次氯酸钠—粉末活性炭工艺对MC-LR的去除47-48
  • 3.3.2 藻细胞形态变化48-49
  • 3.3.3 次氯酸钠—粉末活性炭对其他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49-53
  • 3.3.4 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分析53-54
  • 3.4 次氯酸钠—聚合氯化铝联用工艺对MC-LR的去除效果研究54-62
  • 3.4.1 对MC-LR的去除效果分析54-56
  • 3.4.2 藻细胞形态变化56-57
  • 3.4.3 次氯酸钠—PAC对其他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57-60
  • 3.4.4 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分析60-62
  • 3.5 本章小结62-64
  • 第4章 二氧化氯预氧化对MC-LR及其消毒副产物去除研究64-85
  • 4.1 实验目的64
  • 4.2 二氧化氯预氧化对MC-LR的去除64-71
  • 4.2.1 二氧化氯最佳投加量的研究64-66
  • 4.2.2 藻细胞形态变化66
  • 4.2.3 二氧化氯对其他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66-70
  • 4.2.4 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70-71
  • 4.3 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工艺对MC-LR的去除效果研究71-77
  • 4.3.1 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工艺对MC-LR的去除71-72
  • 4.3.2 藻细胞形态变化72-73
  • 4.3.3 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工艺对其他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73-76
  • 4.3.4 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分析76-77
  • 4.4 二氧化氯—聚合氯化铝工艺对MC-LR的去除效果分析77-83
  • 4.4.1 二氧化氯—聚合氯化铝工艺对MC-LR的去除77-78
  • 4.4.2 藻细胞形态变化78-79
  • 4.4.3 二氧化氯—聚合氯化铝工艺对其他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79-83
  • 4.4.4 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分析83
  • 4.5 本章小结83-85
  • 结论85-87
  • 参考文献87-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丽丽,黄骏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及其分析技术[J];化学进展;2005年02期

2 文竹青;何少华;高伟;;环境友好消毒剂二氧化氯的灭活效果和消毒副产物[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3 叶必雄;王五一;魏建荣;杨林生;鄂学礼;;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消减措施[J];环境化学;2008年04期

4 楚文海;高乃云;;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饮用水新生含氮消毒副产物氯代乙酰胺[J];分析化学;2009年01期

5 郝丽萌;;测定水中二氧化氯及其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林英姿;姜明基;吴超;梁燕;;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年10期

7 林英姿;吴超;;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控制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2年10期

8 郭键勇;陆少鸣;胡常浩;刘金翠;李少文;;中置活性炭滤池工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J];水处理技术;2013年03期

9 严汉林;严啸威;李严宽;;常用饮用水消毒剂比较及其消毒副产物的分析与控制[J];四川环境;2013年03期

10 侯小平,何成杰,牟世芬;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常见阴离子的离子色谱分析[J];环境化学;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必雄;王五一;魏建荣;杨林生;;我国典型城市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预测模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付静;杨宏伟;王小馔;解跃峰;;氨氮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及消除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楼林洁;李知珉;周文军;;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吩嗪的形成过程及毒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冕;徐斌;夏圣骥;高乃云;李大鹏;田富箱;;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生成消毒副产物的研究与控制进展[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叶必雄;王五一;杨林生;魏建荣;鄂学礼;;北京市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时空分异特征[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楚文海;高乃云;尹大强;;饮用水新型卤代含氮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对策[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王万峰;于建伟;潘峰;杨敏;;北方某饮用水厂处理单元中消毒副产物的行为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王丽花;张晓健;齐宇;商文新;;消毒副产物在给水处理工艺和给水管网中的变化规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武瑾玮;刘阔;陆隽鹤;;钴活化过硫酸盐氧化过程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的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10 叶必雄;王五一;杨林生;魏建荣;鄂学礼;;我国代表性城市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健康风险[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志勇;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不容忽视[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2 吴宇 姜燕;扬州大学破解蓝藻水处理难题[N];江苏科技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鹏超;紫外/过硫酸盐氧化除嗅并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伍海辉;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去除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4 张建英;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污染控制技术及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武;氧化石墨烯及超声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方晶云;蓝藻细胞及藻类有机物在氯化消毒中副产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岳尚超;预臭氧化工艺对微污染原水消毒副产物影响的试验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魏源源;微污染原水处理过程中溴代/碘代消毒副产物形成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璐;氯胺消毒铜绿微囊藻与剑水蚤共存消毒副产物规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树松;铜绿微囊藻对摇蚊幼虫生成消毒副产物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贾爱银;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和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夏灵冬;紫外/氯耦合工艺对氨氮及消毒副产物的同步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李艳朋;藻与摇蚊幼虫共存生成氯胺消毒副产物的规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6 田超霞;联用消毒剂在不同管材中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婧;铜绿微囊藻有机物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及去除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李东兵;天冬氨酸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二溴乙腈的机制和控制方法[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9 陈明丽;预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及其副产物的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年

10 周欢;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预处理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及其副产物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34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2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