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BM菌剂在活性污泥法中原位污泥减量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1 09:35
  活性污泥法依靠大量的活性污泥来净化污水,是一种常见的标准型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活性污泥工艺本身的特性,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会产生数量庞大的污泥,且需要高昂的处理费用,否则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投加微生物菌剂可以在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达到原位污泥减量效果,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污泥减量效果明显,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而不同城市污水厂水质、工艺流程都不相同,加入微生物菌剂后的情况也不一致。本文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污泥产率改变效果,并探究了BM微生物菌剂分别在A2O、AO、AS系统中的实际减量效果,通过出水水质、污泥指标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进一步探索了BM菌剂进行污泥减量的机理。(1)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BM复合菌剂对污泥产率的降低效果,包括BM投加量,COD浓度范围,pH,反应时间四个条件,得到投加BM菌剂的适宜条件,以此确定后续反应器的运行参数。通过实验可知,当投加1%的BM菌剂,pH约7.5左右,COD浓度在200600 mg/L范围内,反应时间为8 h时,BM菌剂对系统中污泥产率的降低最有效。(2)在不同工艺中添...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BM菌剂在活性污泥法中原位污泥减量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技术路线图

保存状态,菌剂


1 实验材料实验使用的原始活性污泥取自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区污泥。初始污泥度为 10000mg/L 左右。进水采用与后续实验一致的人工模拟生活污水,对其进行稀释由间歇式曝气法驯化两周,使其适应生活污水的水质后再用于正式实验。驯化过程如:首先加入低浓度的模拟生活废水培养,曝气固定时间后静置沉淀,随后弃去定量上液,并加入新的进水,继续曝气培养。同时通过镜检及污泥浓度观察活性污泥的驯化况。根据生长量渐渐增加进水的浓度至实验浓度。驯化期间测量其 MLSS 及 COD 的化情况。当污泥浓度稳定增长,且出水中 COD 维持较低水平时,驯化完毕。驯化后开始正式实验,将驯化污泥置于自制反应器中运行。试验期间剩余驯化污泥持运行,作为正式实验中污泥的备用来源。实验所用的 BM 复合菌剂(购自韩国),保存状态为固体颗粒(如图 1 所示),使用时与纯净水按照一定比例勾兑成 BM 复合剂原液,在常温状态下,BM 原液可以保存 30 天,投加到生化系统内时,需将 BM 原、纯净水和一定量蜜糖在间歇曝气的条件下培养 7 天配制成 BM 激活液使用,BM 激液为红褐色悬浮液。表 2-1 为本实验所用仪器。

菌剂


BM菌剂激活液Fig.2-2ActivatorofBMbacteri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多样性技术研究进展[J]. 陈慧清,李晓晨,于学峰,马瑜,柯杨,朱海云,薛静.  地球与环境. 2018(02)
[2]环境工程生物处理中PCR-DGGE技术的应用[J]. 林善福.  居舍. 2017(36)
[3]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J].   城乡建设. 2017(17)
[4]投加微生物菌剂对污泥菌群的影响研究[J]. 王越兴,林琳,张金松.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S2)
[5]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J]. 李航,吕利平,江波.  绿色科技. 2016(18)
[6]投加微生物菌剂对污泥生化指标的影响[J]. 林琳,王越兴,张金松.  中华建设. 2016(08)
[7]EM菌原位污泥减量及其对污泥产率的影响[J]. 吴蓓蕾,黄种买,王旭,钱玲.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6(06)
[8]厌氧/好氧工艺中微生物强化原位污泥减量机理[J]. 朱佳,宋云龙,张金松,邵明非,邓仁健.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9)
[9]水十条 水实条——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解读[J]. 石效卷,李璐,张涛.  环境保护科学. 2015(03)
[10]化学解偶联剂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鹤超,严红,肖本益.  工业水处理. 2015(01)

博士论文
[1]微波辅助热解污泥机理与试验研究[D]. 林群慧.天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FISH和Q-PCR技术在生物地浸样品分析中的应用[D]. 于苗苗.东华理工大学 2016
[2]剩余污泥减量化的解偶联代谢数学模型和好氧—沉淀—缺氧(OSA)工艺的研究[D]. 俞小勇.浙江大学 2006
[3]解偶联代谢用于污泥减量化的研究[D]. 陈志英.同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37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