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炼焦荒煤气上升管余热回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5 21:03

  本文关键词:炼焦荒煤气上升管余热回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荒煤气是煤炼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伴随着炼焦过程的进行从炭化室经上升管流出,温度高达650~850℃,这部分热占焦炉总热量的36%。荒煤气的余热回收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是焦化厂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改善环境,建设绿色焦化厂的需要。目前焦化厂荒煤气余热回收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在焦炉上升管部分进行热交换,这种余热回收方式已有不少焦化厂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过。但是该余热回收方式由于存在着诸如结焦、漏水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行业的广泛应用。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文研制出一种上升管换热器,并在邯钢焦化厂进行了为期8天的试验。本研究使得企业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将目前荒煤气白白排放到空气中的余热有效提取,为采暖、发电等余热应用提供条件,并且不影响原炼焦工业的生产。本研究在确保炼焦制气的安全生产条件下,合理设计上升管内侧管壁与传热器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荒煤气余热。通过对换热器的热流量的多种工况条件下计算,结合现场环境搭建了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试验测试和数据收集平台。经过9个炼焦周期的试验和数据采集,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该上升管换热器具有很好的换热性能。试验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蒸汽产量平稳,具有良好的节能和环保效益。本文将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系统从设计到试验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上升管余热回收研究提供了相关参数和设计参考,也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荒煤气 余热回收 换热器 管内沸腾换热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20.6;X78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我国焦化行业发展策略11
  • 1.1.2 炼焦余热回收潜力11-13
  • 1.2 现有的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13-16
  • 1.2.1 上升管汽化冷却技术13-14
  • 1.2.2 导热油夹套技术14
  • 1.2.3 热管式换热技术14
  • 1.2.4 荒煤气直接热裂解技术14-15
  • 1.2.5 氮气换热技术15
  • 1.2.6 余热锅炉技术15-16
  • 1.2.7 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16
  • 1.3 荒煤气余热回收的技术瓶颈16-17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路线17-19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2 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荒煤气余热回收理论研究19-29
  • 2.1.荒煤气组成及性质19-21
  • 2.1.1 荒煤气组成19-20
  • 2.1.2 荒煤气露点20
  • 2.1.3 荒煤气结焦问题20
  • 2.1.4 荒煤气的周期性变化20-21
  • 2.2 焦炉煤气热物性参数21-22
  • 2.3 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理论基础22-26
  • 2.3.1 荒煤气的冷却和输送22-23
  • 2.3.2 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简介23-24
  • 2.3.3 上升管换热器的几种形式24-26
  • 2.4 螺旋管缠绕换热器理论研究26-27
  • 2.4.1 螺旋管缠绕换热器简介26-27
  • 2.4.2 上升管换热器应用螺旋管结构分析27
  • 2.5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上升管换热器的设计29-41
  • 3.1 设计流程29
  • 3.2 上升管换热器结构设计计算29-37
  • 3.2.1 设计思路29-30
  • 3.2.2 热平衡计算30-31
  • 3.2.3 换热器材料的初步选择31-32
  • 3.2.4 传热计算32-37
  • 3.3 螺旋管内阻力计算37-38
  • 3.4 其他工艺设计38-39
  • 3.4.1 防腐不粘涂层的选用38
  • 3.4.2 隔热保温涂料选择38-39
  • 3.5 本章小结39-41
  • 第4章 荒煤气余热回收试验系统设计41-51
  • 4.1 上升管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方式的选择41-44
  • 4.1.1 上升管余热回收自然循环系统41
  • 4.1.2 强制循环热力系统41
  • 4.1.3 优缺点比较41-42
  • 4.1.4 本文系统运行方式的选定42-44
  • 4.2 试验设备的选定44-47
  • 4.2.1 汽包选型计算44-46
  • 4.2.2 缓冲水箱计算46-47
  • 4.2.3 循环水泵与补水泵的选择47
  • 4.3 自动控制与测试系统47-50
  • 4.3.1 测试参数及测试仪表47-48
  • 4.3.2 自动控制系统48-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工业试验结果与分析51-61
  • 5.1 试验装置及试验测试方法51-53
  • 5.1.1 试验装置51-53
  • 5.1.2 试验测试方法53
  • 5.2 试验数据及分析53-59
  • 5.2.1 上升管荒煤气进出口温度和循环水温度53-55
  • 5.2.2 上升管换热器的逐时蒸汽量55-56
  • 5.2.3 上升管换热器的热流量56
  • 5.2.4 上升管换热器的换热系数56-58
  • 5.2.5 上升管换热器的阻力损失58
  • 5.2.6 上升管换热器的效率评价58-59
  • 5.3 本章小结59-61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61
  • 6.2 问题与展望61-63
  • 致谢63-65
  • 参考文献65-69
  • 作者简介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玉清;;汽化上升管系统的水质标准和排污措施[J];武钢技术;1985年02期

2 盛军波,执笔;上升管水封供水方式的改进[J];武钢技术;1994年11期

3 蒋少有;炼焦炉汽化上升管冷却系统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J];鞍钢技术;1996年01期

4 蒋少有;炼焦炉汽化上升管冷却系统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鞍钢技术;1998年06期

5 蒋少有;;炼焦炉上升管水封盖的结构型式[J];鞍钢技术;1986年02期

6 А.В.Карпев ,何玉秀;焦炉上升管密封系统的改进[J];燃料与化工;2003年04期

7 李连洲;;焦炉用新型结构的上升管[J];燃料与化工;2010年02期

8 曾翼卫,宋同贵,张碧江;环流反应器上升管中的气液固含率和摩擦系数[J];燃料化学学报;1984年02期

9 王振环,孔祥焕,李学海;上升管汽化冷却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燃料与化工;2000年04期

10 王敦伦;陈利;刘勇;秦亮;;大型氨厂101-B上升管断裂原因分析及其处理[J];泸天化科技;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常磊;杜小利;谢昭;苗小涛;;清扫上升管石墨工具的改造[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海涛;于庆波;张奎爽;谢华清;;焦炉荒煤气上升管显热回收利用技术[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刘颖义;李巨兵;;JN60-82型焦炉中后期安装除尘改建单排上升管稳定装煤量的意义及应对措施[A];2009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义;;230t/h锅炉水冷壁上升管管座更换经验探讨[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张俊 通讯员 冀宝明 赵永军;河北钢铁集团宣钢焦化厂 新焦炉实现上升管烟尘零排放[N];中国冶金报;2009年

2 廖建国;管线管和上升管用X90-X100高强度无缝钢管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聿民;焦炉上升管套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2 姚礼鹏;炼焦荒煤气上升管余热回收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炼焦荒煤气上升管余热回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47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7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