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3 /NaClO协同氧化——吸附处理雨水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3 09:46
采用O3/NaClO协同氧化吸附法对校园屋面雨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搅拌速度以及初始pH对COD、氨氮、TP和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模型拟合。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的最佳投加量为50 mg/L,最佳吸附时间为60 min,最佳搅拌速度为200 r/min,最佳初始pH为7时COD,氨氮,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87%,81.90%,78.79%,78.50%。COD和氨氮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ilch模型,TP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粉末活性炭对雨水中COD,氨氮和TP的吸附过程,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16(3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仪器和材料
1.2 试验原水取样方法
1.3 试验方法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3 搅拌速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4 初始p 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5 吸附等温线
2.6 吸附动力学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吸附法处理焦化尾水的试验研究[J]. 刘剑平,徐焱,李静,夏俊领. 工业水处理. 2013(11)
[2]改性活性炭对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的实验研究[J]. 殷玉蓉,凌琪,伍昌年. 中国西部科技. 2013(03)
[3]几种基质对水中磷的吸附特性[J]. 朱文涛,司马小峰,方涛.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7)
[4]粉末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库水试验研究[J]. 赵玉华,李妍,傅金祥. 辽宁化工. 2011(01)
[5]活性炭吸附水中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吸附模式和机理的研究[J]. 李子龙,马双枫,王栋,王成彦,魏明岩.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10)
[6]氨氮浓度对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选择的影响[J]. 李冬梅,谢晖,李炳,王巧. 环境工程学报. 2007(06)
[7]混凝沉淀法处理低含磷废水实验研究[J]. 白少元,解庆林. 净水技术. 2006(02)
[8]次氯酸钠预氧化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试验[J]. 杨涛,傅金祥,梁建浩.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5(06)
[9]用粉末活性炭去除饮用水中嗅味[J]. 李伟光,李大鹏,张金松. 中国给水排水. 2002(04)
硕士论文
[1]污水深度处理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研究[D]. 王雨.青岛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13626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16(3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仪器和材料
1.2 试验原水取样方法
1.3 试验方法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3 搅拌速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4 初始p 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5 吸附等温线
2.6 吸附动力学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吸附法处理焦化尾水的试验研究[J]. 刘剑平,徐焱,李静,夏俊领. 工业水处理. 2013(11)
[2]改性活性炭对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的实验研究[J]. 殷玉蓉,凌琪,伍昌年. 中国西部科技. 2013(03)
[3]几种基质对水中磷的吸附特性[J]. 朱文涛,司马小峰,方涛.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7)
[4]粉末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库水试验研究[J]. 赵玉华,李妍,傅金祥. 辽宁化工. 2011(01)
[5]活性炭吸附水中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吸附模式和机理的研究[J]. 李子龙,马双枫,王栋,王成彦,魏明岩.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10)
[6]氨氮浓度对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选择的影响[J]. 李冬梅,谢晖,李炳,王巧. 环境工程学报. 2007(06)
[7]混凝沉淀法处理低含磷废水实验研究[J]. 白少元,解庆林. 净水技术. 2006(02)
[8]次氯酸钠预氧化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试验[J]. 杨涛,傅金祥,梁建浩.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5(06)
[9]用粉末活性炭去除饮用水中嗅味[J]. 李伟光,李大鹏,张金松. 中国给水排水. 2002(04)
硕士论文
[1]污水深度处理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研究[D]. 王雨.青岛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13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51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