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高性能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的诱变与培育

发布时间:2022-01-01 01:45
  对生物烟气脱硫技术中的脱硫微生物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T.f菌)进行培育,为解决其耐温性低,脱硫效率低等问题,采用低温等离子的诱变手段对其进行改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某煤矿酸性水样中分离出四株T.f菌,选取生长周期最短的M1作为后续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Fe2+氧化率确定菌株最适pH为2,温度为30℃,接种量为10%,且Fe2+氧化率在一定程度反应菌体的生物活性与生长量。(2)低温等离子体诱变M1结果显示:致死率随诱变时间增长、诱变功率增大而升高,突变率与功率和时间的变化并不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M1最佳诱变时间为60s,诱变功率为50W。在最佳条件下诱变M1,通过测定Fe2+平均氧化率筛选出高性能正突变菌Y-2,Y-2菌株在细菌生长周期内Fe2+平均氧化率为74%,继代培养6代后Fe2+平均氧化率仅下降10%,遗传性能较其他组更为稳定。(3)在35℃、38℃、42℃条件下对Y-2进行高温培养,实验结果显示诱变菌与对照... 

【文章来源】: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性能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的诱变与培育


图2-1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树

颜色变化,培养基,颜色


图 2-1 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树2.3.2 细菌细胞形态观察(1)随培养时间的增长 M1 菌体在适应生存环境之后,9K 液体培养基的颜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2-2 所示,①号瓶是未接种细菌时培养基溶液的颜色,略微有淡绿色。②号瓶为刚接种细菌培养基溶液的颜色,菌液呈乳白色。细菌在适应新环境后,培养基颜色迅速由乳白色变成黄褐色(见③号瓶)。在培养后期变为红棕色(见④号瓶),这是细菌大量繁殖,Fe2+逐渐被细菌分解氧化为Fe3+的结果。

形态图,氧化亚铁硫杆菌,形态


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在 9K ISP 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30 天左右如图 2-3(左)所示,该菌落呈圆形,略湿润,中心突出,边缘整齐,有淡淡的黄色。用生理盐水稀释氧化亚铁硫杆菌数倍,将稀释后的菌液涂布在载玻片上,静置两分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如图 2-3(右)所示,氧化亚铁硫杆菌单个或多个聚集的状态,细菌个体很小,不透明,呈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普鲁兰酶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工艺的优化[J]. 卢佳琦,李市场,刘永康,冯腾柱,王大红.  核农学报. 2019(04)
[2]维生素B12生产菌的化学诱变和抗生素抗性筛选[J]. 韩龙,阮国祥,马杰希,刘伟.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9(01)
[3]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他克莫司高产菌株及发酵条件优化[J]. 王会会,秦丽娜,刘雨,赵建辉,张雪霞.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12)
[4]60Co-γ射线诱变大豆“桂夏7号”突变体筛选[J]. 孙孟园,白云,李振宇,黎艳,蒋亨珂,孙歆,余靓,刘春燕,杜俊波,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06)
[5]紫外-化学诱变筛选高产莫纳可林K或色素的红曲菌株[J]. 吴双双,刘文龙,邓雪菲,石鹤,冯艳丽.  中国酿造. 2018(11)
[6]高效溶磷木霉菌株复合诱变选育及促生作用[J]. 薛应钰,叶巍,杨树,谢玉琴,徐秉良.  核农学报. 2018(12)
[7]一种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陈成龙,宋雪梅.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09)
[8]甜椒新品种“宇椒6号”的选育[J]. 谢立波,王雪,陈立新,刘录祥,胡少新,郭亚华.  北方园艺. 2018(17)
[9]重离子束辐照诱变及高通量筛选金霉素高产菌株[J]. 韩鹏军,李冰,李书至,刘娟.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08)
[10]北京市雾霾污染健康损失评估:历史变化与现状[J]. 陈素梅.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8(02)

博士论文
[1]海水法燃煤烟气脱硫中S(IV)的氧化规律与吸收—催化氧化一体化技术研究[D]. 兰天.浙江大学 2013
[2]双碱法烟气脱硫工艺的可靠性研究及工业应用[D]. 莫建松.浙江大学 2006
[3]生物滴滤法脱除烟气中SO2的研究[D]. 王英刚.东北大学 2006
[4]半干法烟气脱硫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 滕斌.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二氧化硫的应用研究[D]. 张赫.兰州大学 2012
[2]高效脱硫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D]. 高超.安徽大学 2010
[3]生物脱硫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固定化及培养基优化研究[D]. 徐绍霞.四川大学 2007
[4]生物催化氧化烟气二氧化硫的研究[D]. 童小双.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1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561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6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