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12 14:49
作物秸秆是地球上最丰富、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秸秆还田是减少秸秆焚烧,保护环境,提高水体、土壤环境重要措施。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还田深度及施肥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规律及养分释放特征,同时研究了不同还田下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循环、固持、土壤微生物数量、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土壤培养实验探究了土壤含水率、施肥对小麦秸秆腐解率的影响及添加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85d的田间分解,小麦秸秆生物量37.75%68.34%被分解,翻埋还田的小麦秸秆分解速率明显高于覆盖还田处理(P<0.05)。在整个腐解过程,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以及秸秆养分释放率的变化趋势与秸秆腐解率一致,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并且翻埋还田处理均高于覆盖还田处理(P<0.05)。在秸秆组成降解中,半纤维素降解率最高,木质素最低;在养分释放中,秸秆钾释放率最高,氮释放率最低。化肥配施对小麦秸秆腐解影响不显著。2)秸秆还田处理的耕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均呈现“M”趋势,未施加秸秆处理的耕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小麦秸秆元素释放特征
图 3.2 不同处理方式小麦秸秆 C/N 变化特征.2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straw C/N with different 秸秆碳氮质量比值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中秸秆的碳素释放率比氮素释放率高,秸秆腐解的过程。在小麦秸秆腐解的前 45 d 内,各处理小麦秸秆的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碳氮质量比为 18-28(即碳氮摩尔比秆腐解前期,土壤微生物在消耗秸秆碳素的同时,也避免秸秆生物降解与作物生长发生氮素竞争,秸秆还氮肥。在秸秆腐解后期,碳素主要以木质素形态存在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但是木质素形态的碳素难以解速率变慢。
23图 3.3 不同还田方式小麦秸秆主要成分腐解特征e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components of wheat straw wtreatments试验,发现翻埋还田秸秆腐解速率明显高于覆盖还田(微生物在秸秆腐解中起主要作用。覆盖还田的秸秆由于,微生物难以在其上定殖,因此在无雨的一个月后,未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相对于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增加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春玉米产量[J]. 白伟,安景文,张立祯,逄焕成,孙占祥,牛世伟,蔡倩.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5)
[2]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J]. 徐宁,王闯,刘国娟,刘敏,豆惠敏,孙晓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9)
[3]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J]. 张丹,付斌,胡万里,翟丽梅,刘宏斌,陈安强,盖霞普,张亦涛,刘剑,王洪媛.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9)
[4]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刘艳慧,王双磊,李金埔,秦都林,张美玲,聂军军,毛丽丽,宋宪亮,孙学振. 华北农学报. 2016(06)
[5]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呼吸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J]. 王维钰,乔博,Kashif AKHTAR,袁率,任广鑫,冯永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1)
[6]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J]. 黄婷苗,郑险峰,侯仰毅,李晓,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4)
[7]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 田国成,孙路,施明新,吴发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4)
[8]秸秆还田后少耕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中种间竞争和互补的影响[J]. 殷文,赵财,于爱忠,柴强,胡发龙,冯福学. 作物学报. 2015(04)
[9]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赵士诚,曹彩云,李科江,仇少君,周卫,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6)
[10]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J]. 赵亚丽,薛志伟,郭海斌,穆心愿,李潮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9)
博士论文
[1]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D]. 闫超.东北农业大学 2015
[2]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D]. 王志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适宜秸秆还田量与耕作方式的研究[D]. 贺贞昆.山东农业大学 2016
[2]不同还田模式下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D]. 岳丹.甘肃农业大学 2015
[3]秸秆还田腐解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 张晓雨.西南大学 2014
[4]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D]. 张四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2
[5]秸秆还田对石灰性土壤Zn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D]. 崔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6]秸秆腐解对土壤供锌能力的影响[D]. 杨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7]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戴志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9
[8]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D]. 李凤博.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84963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小麦秸秆元素释放特征
图 3.2 不同处理方式小麦秸秆 C/N 变化特征.2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straw C/N with different 秸秆碳氮质量比值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中秸秆的碳素释放率比氮素释放率高,秸秆腐解的过程。在小麦秸秆腐解的前 45 d 内,各处理小麦秸秆的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碳氮质量比为 18-28(即碳氮摩尔比秆腐解前期,土壤微生物在消耗秸秆碳素的同时,也避免秸秆生物降解与作物生长发生氮素竞争,秸秆还氮肥。在秸秆腐解后期,碳素主要以木质素形态存在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但是木质素形态的碳素难以解速率变慢。
23图 3.3 不同还田方式小麦秸秆主要成分腐解特征e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components of wheat straw wtreatments试验,发现翻埋还田秸秆腐解速率明显高于覆盖还田(微生物在秸秆腐解中起主要作用。覆盖还田的秸秆由于,微生物难以在其上定殖,因此在无雨的一个月后,未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相对于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增加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春玉米产量[J]. 白伟,安景文,张立祯,逄焕成,孙占祥,牛世伟,蔡倩.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5)
[2]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J]. 徐宁,王闯,刘国娟,刘敏,豆惠敏,孙晓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9)
[3]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J]. 张丹,付斌,胡万里,翟丽梅,刘宏斌,陈安强,盖霞普,张亦涛,刘剑,王洪媛.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9)
[4]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刘艳慧,王双磊,李金埔,秦都林,张美玲,聂军军,毛丽丽,宋宪亮,孙学振. 华北农学报. 2016(06)
[5]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呼吸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J]. 王维钰,乔博,Kashif AKHTAR,袁率,任广鑫,冯永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1)
[6]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J]. 黄婷苗,郑险峰,侯仰毅,李晓,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4)
[7]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 田国成,孙路,施明新,吴发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4)
[8]秸秆还田后少耕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中种间竞争和互补的影响[J]. 殷文,赵财,于爱忠,柴强,胡发龙,冯福学. 作物学报. 2015(04)
[9]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赵士诚,曹彩云,李科江,仇少君,周卫,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6)
[10]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J]. 赵亚丽,薛志伟,郭海斌,穆心愿,李潮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9)
博士论文
[1]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D]. 闫超.东北农业大学 2015
[2]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D]. 王志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硕士论文
[1]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适宜秸秆还田量与耕作方式的研究[D]. 贺贞昆.山东农业大学 2016
[2]不同还田模式下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D]. 岳丹.甘肃农业大学 2015
[3]秸秆还田腐解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 张晓雨.西南大学 2014
[4]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D]. 张四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2
[5]秸秆还田对石灰性土壤Zn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D]. 崔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6]秸秆腐解对土壤供锌能力的影响[D]. 杨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7]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戴志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9
[8]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D]. 李凤博.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84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58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