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地区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4 00:17
宜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是江西省典型的中低温地热区之一。研究该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宜春地区10处温泉,通过野外调查及样品的分析测试,应用地热地球化学方法与Aquachem、Phreeqc等软件探讨了该区温泉资源的化学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并评价了热储温度。宜春地区水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地下热水均为中性或弱碱性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主要包括分布在宜春南部的大断裂附近的HCO3-Na型和HCO3-Ca型,出露在北部岩浆岩区的SO4-HCO3-Na型;大部分温泉封存时间长、变质程度较高。气体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温泉属于氮气型温泉。氢、氧及锶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宜春地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属降水与地壳中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深循环加热后上升出露而成。HCO3-Na型温泉及SO4-HCO3-Na型温泉补给高程约为900-1700m之间,HCO3...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水文地球化学
1.2.2 同位素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
1.2.3 热储评价
1.2.4 地球化学模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江西省地质背景
2.1.2 宜春地区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热背景
3 宜春地区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1 样品的处理
3.1.2 样品的分析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
3.2.1 热水水化学组分分析
3.2.2 热水水化学组分相关关系
3.2.3 微量组分
3.2.4 特征组分
3.2.5 水化学类型
3.3 元素比例系数
3.4 冷热水混合作用
3.5 宜春地区温泉灌溉用水的可行性评价
4 宜春地区温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气体采集与测试
4.2 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5 宜春地区温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1.1 样品的采集
5.1.2 样品的测试
5.2 宜春地区温泉氢氧同位素特征
5.2.1 补给来源
5.2.2 补给区高程
5.3 地下热水锶同位素特征
5.4 地下热水碳同位素特征
5.4.1 地下热水中碳的来源
5.4.2 地下热水年龄
6 宜春地区温泉的热储评价
6.1 热储温度评价的方法及其原理
6.1.1 直接测量法
6.1.2 地温梯度法
6.1.3 地球化学温标法
6.2 研究区温泉热储温度的评价
6.2.1 Na-K-Mg三角图解法计算热储温度
6.2.2 二氧化硅温标法计算热储温度
6.2.3 多矿物平衡图解法估算热储温度
6.2.4 不同方法所估算的热储温度对比分析
6.3 热水循环深度计算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678748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水文地球化学
1.2.2 同位素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
1.2.3 热储评价
1.2.4 地球化学模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江西省地质背景
2.1.2 宜春地区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热背景
3 宜春地区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1 样品的处理
3.1.2 样品的分析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
3.2.1 热水水化学组分分析
3.2.2 热水水化学组分相关关系
3.2.3 微量组分
3.2.4 特征组分
3.2.5 水化学类型
3.3 元素比例系数
3.4 冷热水混合作用
3.5 宜春地区温泉灌溉用水的可行性评价
4 宜春地区温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气体采集与测试
4.2 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5 宜春地区温泉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1.1 样品的采集
5.1.2 样品的测试
5.2 宜春地区温泉氢氧同位素特征
5.2.1 补给来源
5.2.2 补给区高程
5.3 地下热水锶同位素特征
5.4 地下热水碳同位素特征
5.4.1 地下热水中碳的来源
5.4.2 地下热水年龄
6 宜春地区温泉的热储评价
6.1 热储温度评价的方法及其原理
6.1.1 直接测量法
6.1.2 地温梯度法
6.1.3 地球化学温标法
6.2 研究区温泉热储温度的评价
6.2.1 Na-K-Mg三角图解法计算热储温度
6.2.2 二氧化硅温标法计算热储温度
6.2.3 多矿物平衡图解法估算热储温度
6.2.4 不同方法所估算的热储温度对比分析
6.3 热水循环深度计算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678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67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