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浓度化学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铜绿假单胞杆菌在自然多孔介质中的传输
发布时间:2023-03-11 16:24
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的修复一直是环境修复的一大难点。近些年来,生物修复成为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一种热门修复方法。注入的特定的菌种或基因工程菌能否传输到污染区域及在修复区域中迁移成为了生物修复成功的关键。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对菌的迁移领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具体的作用方式还不明确。因此,本实验研究了两种化学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对铜绿假单胞杆菌ATCC 9027在饱和自然多孔介质中传输行为的影响。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低浓度化学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不同表面性质菌体在自然多孔介质中传输的规律,为土壤和地下水中HOCS的生物修复提供依据。本实验选用了两种最常见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分别为阴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非离子化学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苯基苯基醚(Triton X-100)。以葡萄糖和十六烷为碳源培养铜绿假单胞杆菌,将菌体培养到静止期,培养得到两种不同表面性质的菌体作为传输物质。研究化学表面活性剂(SDBS和Triton X-100)在低于临界胶束浓度的条件下,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在饱和一维石英砂柱的传输行为的影响。通过菌体传输实验得到穿透曲线,...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含水层的生物修复
1.1.1 微生物修复概念及分类
1.1.2 生物修复种类
1.1.3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2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概念
1.2.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特性
1.2.3 表面活性剂菌体迁移的作用
1.2.3.1 菌体表面疏水性
1.2.3.2 菌体表面电荷
1.2.3.3 其它作用
1.3 多孔介质中细菌运输的过程和理论基础
1.3.1 对流-弥散(Advection-dispersion)
1.3.2 沥滤(Staining)
1.3.3 阻塞(Blocking)和成熟(Ripening)
1.3.4 吸附(Adsorption)
1.4 细菌迁移的理论和模型
1.4.1 对流-弥散理论(Advection-dispersion theory)
1.4.2 经典胶体过滤理论(Classical colloid filtration theory)
1.4.3 双重沉积模式模型(Dual deposition mode model)
1.5 影响细菌运输的因素
1.5.0 多孔介质的性质
1.5.0.1 颗粒大小和表面性质
1.5.0.2 含水量
1.5.0.3 矿物含量
1.5.0.4 有机物质含量
1.5.0.5 黏土颗粒
1.5.0.6 生物膜
1.5.1 细菌性质
1.5.1.1 形状和大小
1.5.1.2 表面电荷
1.5.1.3 浓度
1.5.1.4 趋化性
1.5.1.5 生理状态
1.5.1.7 菌体表面大分子物质
1.5.1.8 菌体表面疏水性
1.5.3 液相性质
1.5.3.1 pH
1.5.3.2 温度
1.5.3.3 离子强度和种类
1.5.4 水力条力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对菌体在多孔介质中传输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2.2.1 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微生物
2.2.4 多孔介质
2.3 实验方法
2.3.1 SDBS电导率的测定
2.3.2 P.aeruginosa ATCC 9027菌体的培养
2.3.3 P.aeruginosa ATCC 9027菌悬液的制备及菌浓度的测定
2.3.4 P.aeruginosa ATCC 9027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2.3.5 P.aeruginosa ATCC 9027表面zeta电位的测定
2.3.6 饱和柱实验
2.3.6.1 实验装置
2.3.6.2 实验过程
2.3.7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DBS对多孔介质和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2.4.2 P.aeruginosa ATCC 9027在饱和石英砂中传输
2.5 机制探讨
2.6 小结
第3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对菌体在多孔介质中传输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P.aeruginosa ATCC 9027菌悬液的制备及菌浓度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rition X-100对多孔介质和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3.4.2 P.aeruginosa ATCC 9027在饱和石英砂中传输
3.5 机制探讨
3.6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本文编号:3759847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含水层的生物修复
1.1.1 微生物修复概念及分类
1.1.2 生物修复种类
1.1.3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2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概念
1.2.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特性
1.2.3 表面活性剂菌体迁移的作用
1.2.3.1 菌体表面疏水性
1.2.3.2 菌体表面电荷
1.2.3.3 其它作用
1.3 多孔介质中细菌运输的过程和理论基础
1.3.1 对流-弥散(Advection-dispersion)
1.3.2 沥滤(Staining)
1.3.3 阻塞(Blocking)和成熟(Ripening)
1.3.4 吸附(Adsorption)
1.4 细菌迁移的理论和模型
1.4.1 对流-弥散理论(Advection-dispersion theory)
1.4.2 经典胶体过滤理论(Classical colloid filtration theory)
1.4.3 双重沉积模式模型(Dual deposition mode model)
1.5 影响细菌运输的因素
1.5.0 多孔介质的性质
1.5.0.1 颗粒大小和表面性质
1.5.0.2 含水量
1.5.0.3 矿物含量
1.5.0.4 有机物质含量
1.5.0.5 黏土颗粒
1.5.0.6 生物膜
1.5.1 细菌性质
1.5.1.1 形状和大小
1.5.1.2 表面电荷
1.5.1.3 浓度
1.5.1.4 趋化性
1.5.1.5 生理状态
1.5.1.7 菌体表面大分子物质
1.5.1.8 菌体表面疏水性
1.5.3 液相性质
1.5.3.1 pH
1.5.3.2 温度
1.5.3.3 离子强度和种类
1.5.4 水力条力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对菌体在多孔介质中传输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2.2.1 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微生物
2.2.4 多孔介质
2.3 实验方法
2.3.1 SDBS电导率的测定
2.3.2 P.aeruginosa ATCC 9027菌体的培养
2.3.3 P.aeruginosa ATCC 9027菌悬液的制备及菌浓度的测定
2.3.4 P.aeruginosa ATCC 9027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2.3.5 P.aeruginosa ATCC 9027表面zeta电位的测定
2.3.6 饱和柱实验
2.3.6.1 实验装置
2.3.6.2 实验过程
2.3.7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DBS对多孔介质和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2.4.2 P.aeruginosa ATCC 9027在饱和石英砂中传输
2.5 机制探讨
2.6 小结
第3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对菌体在多孔介质中传输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P.aeruginosa ATCC 9027菌悬液的制备及菌浓度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rition X-100对多孔介质和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3.4.2 P.aeruginosa ATCC 9027在饱和石英砂中传输
3.5 机制探讨
3.6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本文编号:3759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75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