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氡示踪技术评估土壤NAPL污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2 04:07
  近年来,我国土壤非水相流体(NAPL)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对土壤NAPL污染修复也越来越重视。氡示踪剂技术评估土壤NAPL污染对污染土壤的污染调查及修复效果评估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土壤氡作为土壤NAPL污染调查示踪剂的理论基础,并对不同NAPL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土壤的平衡孔隙氡浓度(土壤孔隙氡浓度表示土壤孔隙中空气的氡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气液两相氡分配系数测定装置,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氡在典型非水相流体(柴油、润滑油)与空气之间的分配系数;设计了土壤介质孔隙氡浓度测量实验装置,选取南华大学西山土壤作为实验样品,研究了干燥条件下土壤平衡孔隙氡浓度与土壤孔隙柴油饱和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设计并制作了一维土壤试验柱,模拟汽油泄漏后对土壤的污染过程,测定了汽油泄漏后的不同时间,土壤试验柱不同高度孔隙气体氡浓度、土壤试验柱孔隙气体TVOC浓度及土壤试验柱表面氡析出率,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现有国外研究成果,依据氡在气液两相的分配关系和多孔介质氡迁移理论,总结并建立了气-NAPL-水-土壤体系氡的迁移数学模型,分析了土壤含水饱和度和NAPL饱和度对土壤平衡孔隙氡浓度的...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AR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APL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
        1.2.2 土壤NAPL污染调查技术的研究
        1.2.3 氡示踪技术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土壤氡及氡示踪技术
    2.2 土壤氡的迁移
        2.2.1 氡的主动运移——扩散
        2.2.2 氡的被动运移——渗流
        2.2.3 土壤氡浓度分布
    2.3 氡在土壤中的分配
        2.3.1 影响土壤最大平衡孔隙氡浓度的主要因素
        2.3.2 NAPL污染对土壤孔隙氡浓度分布的影响
        2.3.3 NAPL污染对土壤表面氡析出率的影响
    2.4 氡测量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氡在典型NAPL与空气之间分配系数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装置
    3.3 实验原理
    3.4 实验步骤
    3.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5.1 柴油实验
        3.5.2 润滑油实验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柴油饱和度对土壤平衡孔隙氡浓度的影响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装置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步骤
        4.4.1 实验土壤的处理
        4.4.2 土壤试罐孔隙率及密度的确定
        4.4.3 土壤试罐的制作
    4.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油泄漏对土壤孔隙氡浓度分布的影响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装置
    5.3 实验原理
        5.3.1 土壤试验柱不同高度孔隙氡浓度的测定
        5.3.2 土壤试验柱不同高度孔隙汽油含量的测量
        5.3.3 土壤试验柱表面氡析出率测量
    5.4 实验步骤
        5.4.1 土壤试验柱的制作
        5.4.2 土壤试验柱不同高度含水率的测定
        5.4.3 土壤试验柱的静置及孔隙氡浓度平衡状态的确定
        5.4.4 汽油的洒布
        5.4.5 数据测量
    5.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5.1 土壤试验柱不同深度孔隙氡浓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5.5.2 土壤试验柱不同深度孔隙TVOC浓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5.5.3 土壤试验柱表面氡析出率测量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0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760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e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