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核电厂地下水放射性污染环境影响评价
发布时间:2023-03-31 21:42
与滨海厂址相比,近海核电厂址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一旦发生放射性废液或物质泄漏事故,放射性核素极有可能随地下水运动而发生迁移,污染地下水环境,威胁到厂址周围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开展近海核电厂地下水放射性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核电厂厂址选择和评价工作的可接受性和可信度,为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及安全分析工作提供依据,为近海核电厂址的执照申请和工程建设提供支持。本文以河北海兴核电厂为近海核电厂的典型代表,综合运用水化学分析、氢氧同位素示踪、解析筛选和数值模拟,研究地下水放射性污染的假想事故及其源项,分析水文地质条件,探索地下水循环规律,揭示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迁移特征,预测和评价假想事故工况下核电厂放射性污染物泄漏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AP1000机组工程分析显示,液体放射性废物系统流出物暂存槽破裂事故具有包络性,可作为本文放射性污染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假想事故工况,事故源项即为暂存箱放射性液体中的各类核素。事故工况假设为一个流出物暂存槽破裂,瞬间释放相当于其80%容积的放射性液体,放射性液体直接进入辅助厂房基础下方的地下水,并随浅层地下水进行迁移。对水文地质测绘、钻探、现场试验和室内...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地下水循环规律
1.1.2 关键核素在地下水中迁移规律
1.1.3 放射性污染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
2.3.2 水文
2.4 地质条件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
第3章 工程分析与源项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正常工况分析
3.2.1 工程建设期
3.2.2 工程运行期
3.3 事故工况分析
3.3.1 事故描述
3.3.2 事故源项
3.4 评价因子和评价准则
第4章 水文地质特征
4.1 水文地质调查
4.2 含水层分布与地下水类型
4.3 含水层渗透性与水动力特征
4.3.1 第四系孔隙含水岩组渗透性
4.3.2 第四系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渗透性
4.3.3 含水层水动力特征
4.4 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
4.4.1 水化学特征
4.4.2 稳定同位素特征
4.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5章 地下水循环及核素迁移特征
5.1 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
5.1.1 地下水动态特征
5.1.2 地下水与大气降水的转化关系
5.1.3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5.1.4 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5.1.5 地下水循环特征
5.2 环境敏感点及评价范围
5.3 放射性核素迁移特征
5.3.1 核素迁移途径
5.3.2 核素迁移概念模型
第6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解析法预测与评价
6.1.1 解析模型
6.1.2 核素筛选
6.2 数值法预测与评价
6.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2.3 预测与评价
6.2.4 数值法预测结果
6.3 事故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工程分析
7.1.2 水文地质条件
7.1.3 地下水循环及核素迁移
7.1.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5840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地下水循环规律
1.1.2 关键核素在地下水中迁移规律
1.1.3 放射性污染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
2.3.2 水文
2.4 地质条件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
第3章 工程分析与源项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正常工况分析
3.2.1 工程建设期
3.2.2 工程运行期
3.3 事故工况分析
3.3.1 事故描述
3.3.2 事故源项
3.4 评价因子和评价准则
第4章 水文地质特征
4.1 水文地质调查
4.2 含水层分布与地下水类型
4.3 含水层渗透性与水动力特征
4.3.1 第四系孔隙含水岩组渗透性
4.3.2 第四系基岩裂隙含水岩组渗透性
4.3.3 含水层水动力特征
4.4 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
4.4.1 水化学特征
4.4.2 稳定同位素特征
4.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5章 地下水循环及核素迁移特征
5.1 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
5.1.1 地下水动态特征
5.1.2 地下水与大气降水的转化关系
5.1.3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5.1.4 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5.1.5 地下水循环特征
5.2 环境敏感点及评价范围
5.3 放射性核素迁移特征
5.3.1 核素迁移途径
5.3.2 核素迁移概念模型
第6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解析法预测与评价
6.1.1 解析模型
6.1.2 核素筛选
6.2 数值法预测与评价
6.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2.3 预测与评价
6.2.4 数值法预测结果
6.3 事故工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工程分析
7.1.2 水文地质条件
7.1.3 地下水循环及核素迁移
7.1.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5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77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