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典型地区气态烷基硝酸酯污染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3 05:28
大气中的烷基硝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反应性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大气化学、区域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外场观测,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通过对在北京和黄河三角洲获得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典型大气环境中气态烷基硝酸酯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光化学生成机制。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大气烷基硝酸酯时空变化特征。北京城区站点烷基硝酸酯的前体物浓度水平远远高于郊区站点,而烷基硝酸酯的区域差异不大。对于郊区站点,大气中烷基硝酸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差异,2008年夏季烷基硝酸酯浓度高于2005年夏季,而其前体物烷烃浓度相近。就日变化趋势而言,城区站点和郊区站点烷基硝酸酯浓度峰值均出现在光化学反应最为强烈的正午或午后,郊区站点浓度峰值较城区而言略有延后。黄河三角洲大气中烷基硝酸酯呈现出夏季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的特点。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烷基硝酸酯的浓度峰值除了出现在正午或午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日变化在19:00左右出现第二个峰值,研究结合个例分析,发现该峰值与生物质燃烧有关,该结论可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油田源区C4-C5烷基硝酸酯的浓度...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反应性含氮化合物
1.2 烷基硝酸酯(RONO2)概述
1.2.1 烷基硝酸酯的分类、前体物及来源
1.2.2 烷基硝酸酯的大气环境效应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文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2.1 观测站点及采样时间
2.1.1 北京
2.1.2 黄河三角洲
2.2 测量与分析仪器
2.2.1 烷基硝酸酯和非甲烷烃的测定
2.2.2 其他污染物的测定
2.2.3 气象参数的测定
2.3 气流轨迹计算(HYSPLIT模型)
2.4 主成分分析方法(PCA)
2.5 MCM化学模式
第三章 华北典型地区烷基硝酸酯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北京地区烷基硝酸酯时空变化特征
3.1.1 不同年份烷基硝酸酯浓度水平变化特征
3.1.2 烷基硝酸酯浓度水平空间分布
3.1.3 日变化特征
3.1.4 RONO2与O3的关系
3.2 黄河三角洲烷基硝酸酯变化特征
3.2.1 季节变化特征
3.2.2 日变化特征
3.2.3 NOy化学组成收支
3.2.4 RONO2与O3的关系
3.3 北京和黄河三角洲大气烷基硝酸酯的特征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北典型地区烷基硝酸酯的来源及其光化学形成机制
4.1 北京地区烷基硝酸酯的来源及其光化学形成机制
4.1.1 烷基硝酸酯与前体物烷烃的关系
4.1.2 来源分析
4.1.3 光化学生成机制
4.2 黄河三角洲烷基硝酸酯的来源及其光化学形成机制
4.2.1 烷基硝酸酯与前体物烷烃的关系
4.2.2 来源分析
4.2.3 光化学生成机制
4.3 北京和黄河三角洲烷基硝酸酯前体物相对增量反应活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80754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反应性含氮化合物
1.2 烷基硝酸酯(RONO2)概述
1.2.1 烷基硝酸酯的分类、前体物及来源
1.2.2 烷基硝酸酯的大气环境效应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文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2.1 观测站点及采样时间
2.1.1 北京
2.1.2 黄河三角洲
2.2 测量与分析仪器
2.2.1 烷基硝酸酯和非甲烷烃的测定
2.2.2 其他污染物的测定
2.2.3 气象参数的测定
2.3 气流轨迹计算(HYSPLIT模型)
2.4 主成分分析方法(PCA)
2.5 MCM化学模式
第三章 华北典型地区烷基硝酸酯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北京地区烷基硝酸酯时空变化特征
3.1.1 不同年份烷基硝酸酯浓度水平变化特征
3.1.2 烷基硝酸酯浓度水平空间分布
3.1.3 日变化特征
3.1.4 RONO2与O3的关系
3.2 黄河三角洲烷基硝酸酯变化特征
3.2.1 季节变化特征
3.2.2 日变化特征
3.2.3 NOy化学组成收支
3.2.4 RONO2与O3的关系
3.3 北京和黄河三角洲大气烷基硝酸酯的特征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北典型地区烷基硝酸酯的来源及其光化学形成机制
4.1 北京地区烷基硝酸酯的来源及其光化学形成机制
4.1.1 烷基硝酸酯与前体物烷烃的关系
4.1.2 来源分析
4.1.3 光化学生成机制
4.2 黄河三角洲烷基硝酸酯的来源及其光化学形成机制
4.2.1 烷基硝酸酯与前体物烷烃的关系
4.2.2 来源分析
4.2.3 光化学生成机制
4.3 北京和黄河三角洲烷基硝酸酯前体物相对增量反应活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80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78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