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菲和苯胺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9:10

  本文关键词:菲和苯胺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菲和苯胺分别为极性、非极性模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研究它们在黄河沉积物-水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和规律。论文较系统考察了影响吸附过程的各种因素,包括吸附平衡时间、p H、温度、表面活性剂、水溶性有机质等,探讨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同时结合沉积物颗粒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等性质对吸附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到了一些有科学意义的结论。1、通过不同点位黄河沉积物对菲的吸附过程研究发现:西沃沉积物在菲初始浓度0.40 mg/L,p H=7.0、温度为298 K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为16 h,平衡吸附量为0.021mg/g;同样条件下,小浪底沉积物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为20 h,平衡吸附量为0.016 mg/g。结合沉积物颗粒的理化性质分析认为,沉积物对非极性菲的吸附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和Elovich方程对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拟合,表明吸附过程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反映出沉积物对菲的吸附过程比较复杂,受多个过程如水膜扩散、吸附剂颗粒表面扩散和吸附剂内部微孔扩散等控制。Langmuir、Freundlich和Henry模型对吸附平衡等温线拟合表明,Freundlich和Henry模型拟合结果均较佳,菲在沉积物上的吸着以分配过程为主。西沃沉积物对菲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10.679KJ/mol,298k)、ΔH~0(-26.01KJ/mol)、ΔS0(-0.051k J/(mol·K))均小于零,吸附为放热过程,吸附的主要驱动力是焓变ΔH~0,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的进行。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菲吸附的影响差异较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een-80)都能够促进吸附的进行,其中CTAB和Tween-80对菲吸附的促进效果相对SDS更显著;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也与实验平衡吸附量呈正相关。2、极性有机物苯胺在黄河西沃沉积物上的吸附要远小于极性较小的菲。当苯胺初始浓度为5.0μg/L,pH=7.0、温度为298K时,吸附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为12 h,平衡吸附量为0.06μg/g。用伪一级、伪二级和Elovich动力学方程对苯胺的吸附过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对吸附平衡等温线进行Langmuir、Freundlich和Henry方程拟合表明,Freundlich和Henry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苯胺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作用以分配为主。吸附过程的热力学计算ΔG~0(-7.043KJ/mol,288K)小于0,而ΔH~0(2.152KJ/mol)、ΔS~0(0.032k J/(mol·K))大于零,温度的升高更利于吸附的进行,促进吸附过程进行的驱动力是熵变。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苯胺在沉积物吸附行为的影响不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均可促进吸附的进行,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对吸附有抑制作用。苯胺的吸附量也与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和沉积物的有机碳的含量呈正相关。
【关键词】: 苯胺 沉积物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3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背景11-13
  • 1.1.1 有毒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1
  • 1.1.2 有毒有机物的性质及危害11-12
  • 1.1.3 黄河水体有毒有机物的污染现状12-13
  • 1.2 有机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13-15
  • 1.2.1 大气中有机物的环境行为13
  • 1.2.2 水中的有机物的环境行为13-14
  • 1.2.3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物的环境行为14
  • 1.2.4 有机物在土壤/沉积物-水界面的环境行为14-15
  • 1.3 吸附15-19
  • 1.3.1 吸附作用15-16
  • 1.3.2 影响吸附的因素16
  • 1.3.3 吸附等温线及模型16-18
  • 1.3.4 吸附动力学及模型18-19
  • 1.3.5 吸附热力学19
  • 1.4 表面活性剂19-20
  • 1.4.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0
  • 1.4.2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0
  • 1.4.3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0
  • 1.4.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0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0-21
  • 1.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21-23
  • 第二章 沉积物对水中菲的吸附性能研究23-51
  • 2.1 实验部分23-24
  • 2.1.1 实验主要仪器23-24
  • 2.1.2 实验主要试剂24
  • 2.2 实验方法24-25
  • 2.2.1 沉积物的预处理24
  • 2.2.2 吸附质的测定方法24-25
  • 2.2.3 黄河沉积物对菲的静态吸附实验25
  • 2.3 结果与讨论25-49
  • 2.3.1 吸附时间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研究25-31
  • 2.3.2 pH对吸附的影响31-32
  • 2.3.3 不同沉积物的吸附特性32-35
  • 2.3.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及热力学研究35-43
  • 2.3.5 表面活性剂对吸附影响43-47
  • 2.3.6 溶解性有机质对吸附影响47-49
  • 2.3.7 沉积物种类对菲吸附的影响49
  • 2.4 结论49-51
  • 第三章 沉积物对水中苯胺吸附的行为研究51-71
  • 3.1 实验部分52
  • 3.1.1 实验主要仪器52
  • 3.1.2 实验主要试剂52
  • 3.2 实验方法52-54
  • 3.2.1 沉积物的预处理52-53
  • 3.2.2 苯胺的测定方法53
  • 3.2.3 吸附质对苯胺的静态吸附试验53-54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54-69
  • 3.3.1 吸附时间的影响54-57
  • 3.3.2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57-58
  • 3.3.3 不同沉积物对吸附影响58-61
  • 3.3.4 温度对吸附影响及其吸附热力学研究61-65
  • 3.3.5 表面活性剂对吸附影响65-67
  • 3.3.6 溶解性有机质对吸附影响67-68
  • 3.3.7 不同沉积物吸附行为研究68-69
  • 3.4 结论69-71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71-73
  • 4.1 结论71-72
  • 4.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81
  • 致谢81-8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玉珠;龙凤山;;工业污水中苯胺类的吸附富集—气相色谱测定[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2期

2 黎凤姣,赵海军,王尚德;工业苯胺废水的处理[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2年01期

3 蔡洁;吴世红;;抑制测酚过程中的苯胺类杂质干扰[J];污染防治技术;2005年06期

4 肖子英;广丰;;苯胺类染发剂与人体健康[J];中国化妆品(行业);2007年09期

5 武海霞;林琳;赵浩;徐炎华;;介质阻挡放电处理苯胺废水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6 李美蓉,袁存光;萃取—反萃取导数光谱法测定污水中微量酚和苯胺类[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5期

7 罗春;张国安;过乃蓉;刘君;田红玉;;鱼肉组织苯胺类和硝基苯的比色测定[J];上海环境科学;1987年12期

8 刘英红;蒋丽;贾海红;周丽华;李艳辉;;碱性高锰酸钾光度法测定水中的苯胺类物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丁建刚;黄桂荣;徐波;殷红楠;袁卫忠;姚宇平;;大气中苯胺类和硝基苯类测定方法的比较[J];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10 袁存光,刘广东,冯成武;次氯酸钠光度法测定污水中的苯胺[J];环境化学;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蕾;马靖;顾学军;郑海洋;方黎;赵婷婷;张为俊;;激光质谱法对苯胺的快速检测[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冀业 周亚军 曲昌荣 赵梓斌;长治苯胺泄漏真相待解[N];人民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李家鸣;天脊集团泄漏苯胺得到有效控制[N];山西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玉婷;苯胺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快速处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胡蓓蓓;菲和苯胺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黄一t,

本文编号:381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81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