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城市河道黑臭预警模型及应急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6 20:54
水体黑臭变化的评价和研究多以内陆城市河道为研究对象,而针对海岛城市这一类特殊环境的水体黑臭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多是以单因素指标法进行粗略判断水质情况,此种方法不足以对所有的黑臭现象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标志性海岛城市舟山市的黑臭河道为研究对象,模拟河道水黑臭变化,分析其黑臭过程主要的特征性指标,COD、氨氮、硫酸盐含量越高黑臭越显著,7 d内发生黑臭的阈值为COD>50 mg/L,DO<2mg/L,氨氮>5mg/L,硫酸盐为>10mg/L,温度介于30—40℃范围内,黑臭明显。对河道水体黑臭过程前中后期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得出关键致黑致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黑臭爆发期间关键优势微生物属种在黑臭水体中的数量约20000 cell/mL以上,占比64.09%,建立黑臭过程主要指标的关联机制,综合各水质影响因素指标构建黑臭预警模型,对各水质指标与水质黑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自变量为DO、ORP、COD、氨氮、硫化物,DO、ORP为负相关,COD、氨氮、硫化物为正相关。以拟合优度评判各指标对因变量贡献,溶解氧及硫化物贡献...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河道黑臭水体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 海岛城市河道黑臭成因与机制
1.2.1 黑臭成因
1.2.2 黑臭机制分析
1.2.3 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机理与黑臭作用
1.3 河道治理中的问题
1.4 河道黑臭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
1.4.1 单指标法
1.4.2 综合指标法
1.5 已有黑臭相关性研究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6 拟采用的预警方案
1.7 河道黑臭的应急处理
1.8 研究内容
1.9 创新与特色之处
1.10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道水质指标与黑臭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2.2 河道水质取样
2.2.3 水质黑臭过程相关指标研究
2.2.4 COD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5 氨氮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6 硫酸盐浓度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7 温度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8 黑臭前后微生物变化多样性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河道水质色度指标
2.3.2 河道水质臭度等级划分
2.3.3 河道水质指标变化
2.3.4 COD组实验结果分析
2.3.5 氨氮组实验结果分析
2.3.6 硫梯度实验结果分析
2.3.7 温度对水体黑臭的影响
2.3.8 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道黑臭的预警模型的建立
3.1 实验方法
3.1.1 模型建立方法
3.1.2 黑臭模型验证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黑臭相关模型建立
3.2.2 模型对实际河道的适用性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道水质黑臭预警管理及应急处理现场试验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化学抑制剂的配比研究
4.2.2 水质指标检测
4.2.3 河道水质监测与管理
4.2.4 水质黑臭情况判断
4.2.5 水质黑臭应急处置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双氧水的用量研究
4.3.2 漂白粉的用量研究
4.3.3 双氧水与漂白粉联用研究
4.3.4 化学抑制剂对黑臭河水应急治理的小试实验研究
4.3.5 河道水质监测与预警管理结果
4.3.6 水质黑臭应急治理
4.3.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33968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河道黑臭水体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 海岛城市河道黑臭成因与机制
1.2.1 黑臭成因
1.2.2 黑臭机制分析
1.2.3 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机理与黑臭作用
1.3 河道治理中的问题
1.4 河道黑臭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
1.4.1 单指标法
1.4.2 综合指标法
1.5 已有黑臭相关性研究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6 拟采用的预警方案
1.7 河道黑臭的应急处理
1.8 研究内容
1.9 创新与特色之处
1.10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道水质指标与黑臭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2.2 河道水质取样
2.2.3 水质黑臭过程相关指标研究
2.2.4 COD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5 氨氮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6 硫酸盐浓度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7 温度对水体黑臭的影响实验方法
2.2.8 黑臭前后微生物变化多样性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河道水质色度指标
2.3.2 河道水质臭度等级划分
2.3.3 河道水质指标变化
2.3.4 COD组实验结果分析
2.3.5 氨氮组实验结果分析
2.3.6 硫梯度实验结果分析
2.3.7 温度对水体黑臭的影响
2.3.8 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道黑臭的预警模型的建立
3.1 实验方法
3.1.1 模型建立方法
3.1.2 黑臭模型验证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黑臭相关模型建立
3.2.2 模型对实际河道的适用性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道水质黑臭预警管理及应急处理现场试验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化学抑制剂的配比研究
4.2.2 水质指标检测
4.2.3 河道水质监测与管理
4.2.4 水质黑臭情况判断
4.2.5 水质黑臭应急处置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双氧水的用量研究
4.3.2 漂白粉的用量研究
4.3.3 双氧水与漂白粉联用研究
4.3.4 化学抑制剂对黑臭河水应急治理的小试实验研究
4.3.5 河道水质监测与预警管理结果
4.3.6 水质黑臭应急治理
4.3.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33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83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