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地温度条件的固态碳源去除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01 22:0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利用反硝化途径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而且缺乏高效的工程应用技术。因此,本文选取锯末、玉米芯和黄秋葵秸秆分别作为反硝化固态碳源,选用海富菌粉作为反硝化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开展如下实验研究:首先,从碳源的反硝化效果和经济效益出发,对三种固态碳源初步筛选;其次,对筛选后的碳源进一步优化,改变初始进水硝酸盐浓度、温度、水力停留时间(HRT)等条件,探究反硝化效果;最后,以目标场地实际地下水温(16±1)℃,控制实验温度环境,研究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和HRT改变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以黄秋葵秸秆、玉米芯和锯末为碳源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均能有效的去除硝酸盐,其中以玉米芯为碳源时,硝酸盐的去除率较高,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和氨氮的积累量较少,且易获取、成本低廉,是最适合的反硝化碳源。(2)温度和HRT对反硝化效果影响较大。HRT=24 h时,35℃下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98.5%,18℃下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仅为46.6%;30℃下,HRT越长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越好且出水中亚硝酸盐和氨氮均未产生积累,反硝化效果较好;...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1.1.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
1.1.2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
1.1.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硝酸盐修复技术
1.2.2 固态碳源的研究进展
1.2.3 温度条件在生物反硝化中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依据及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特色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固态碳源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2.5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硝化细菌分析
2.3.2 单一固态碳源的反硝化效果
2.3.3 各碳源的经济效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玉米芯为碳源的优化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装置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装置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3.4.2 温度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3.4.3 HRT对反硝化效果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场地温度条件下玉米芯的反硝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装置
4.2.5 实验方法
4.2.6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4.3.2 HRT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3849511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1.1.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
1.1.2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
1.1.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硝酸盐修复技术
1.2.2 固态碳源的研究进展
1.2.3 温度条件在生物反硝化中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依据及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特色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固态碳源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验方法
2.2.5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硝化细菌分析
2.3.2 单一固态碳源的反硝化效果
2.3.3 各碳源的经济效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玉米芯为碳源的优化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装置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装置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3.4.2 温度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3.4.3 HRT对反硝化效果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场地温度条件下玉米芯的反硝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装置
4.2.5 实验方法
4.2.6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初始硝酸盐质量浓度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4.3.2 HRT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3849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84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