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轮虫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4 18:25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流经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km2,全长1000公里,是中国第六大流域,却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该流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承载了水利发电、灌溉、航运、防洪、水库等工程,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淮河流域水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轮虫处于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其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受到水体各环境因子的影响,且对外界环境敏感,能很好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常被应用于水质环境监测。淮河流域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选择的典型流域进行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是“十一五”及“十二五”河流污染控制区,因此,对该流域轮虫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及社会意义。 本论文通过在淮河流域设置217个采样点对轮虫进行调查。重点研究轮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分布格局,分析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用生物学方法进行水质评价,探讨轮虫在水质监测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这为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填补了数据空白,并为淮河流域水生生态、水质监测和水污染治理方面提供基础资...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轮虫概述
1.2 轮虫的生态意义
1.3 影响轮虫群落的主要因子
1.4 淮河流域概况
1.5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采样点设置与采样时间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2.1 理化水样采集及现场环境因子的测定
2.2.2 轮虫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淮河流域轮虫群落结构
3.1.1 淮河流域轮虫种类组成
3.1.2 淮河流域轮虫数量及重量生物量
3.1.3 淮河流域轮虫优势种
3.1.4 淮河流域轮虫多样性指数
3.2 淮河流域轮虫的分布格局
3.2.1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的分布
3.2.1.1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种类分布
3.2.1.2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数量及重量生物量
3.2.1.3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优势种
3.2.2 淮河流域各分级河流轮虫的分布
3.2.2.1 淮河流域分级情况及各分级河流轮虫种类的分布
3.2.2.2 淮河流域各分级河流轮虫数量及重量生物量
3.2.2.3 淮河流域各分级河流轮虫优势种
3.3 淮河流域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1 环境因子
3.3.2 轮虫与环境因子的 Pearson 相关性分析
3.3.3 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3.3.3.1 四个行政区域的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3.3.3.2 各分级河流的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3.4 淮河流域水质评价
3.4.1 理化指标评价水体
3.4.2 轮虫优势种评价水体
3.4.3 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水体
3.4.4 淮河流域水库的水质评价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主要学术活动
附件
本文编号:3973326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轮虫概述
1.2 轮虫的生态意义
1.3 影响轮虫群落的主要因子
1.4 淮河流域概况
1.5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采样点设置与采样时间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2.1 理化水样采集及现场环境因子的测定
2.2.2 轮虫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淮河流域轮虫群落结构
3.1.1 淮河流域轮虫种类组成
3.1.2 淮河流域轮虫数量及重量生物量
3.1.3 淮河流域轮虫优势种
3.1.4 淮河流域轮虫多样性指数
3.2 淮河流域轮虫的分布格局
3.2.1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的分布
3.2.1.1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种类分布
3.2.1.2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数量及重量生物量
3.2.1.3 淮河流域各行政区域轮虫优势种
3.2.2 淮河流域各分级河流轮虫的分布
3.2.2.1 淮河流域分级情况及各分级河流轮虫种类的分布
3.2.2.2 淮河流域各分级河流轮虫数量及重量生物量
3.2.2.3 淮河流域各分级河流轮虫优势种
3.3 淮河流域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1 环境因子
3.3.2 轮虫与环境因子的 Pearson 相关性分析
3.3.3 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3.3.3.1 四个行政区域的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3.3.3.2 各分级河流的轮虫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3.4 淮河流域水质评价
3.4.1 理化指标评价水体
3.4.2 轮虫优势种评价水体
3.4.3 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水体
3.4.4 淮河流域水库的水质评价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主要学术活动
附件
本文编号:3973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973326.html